罗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罗源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来源:罗源县 发布时间: 2023-03-17 15:07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罗源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罗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月17日    

  罗源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根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编制实施《罗源县“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对推动罗源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罗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福建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罗源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罗源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促进罗源县教育优先、均衡、高质量发展。本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罗源县教育发展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罗源县教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罗源县“十三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罗源县“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事业改革,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基本实现“十三五”教育规划的预期目标。

  (一)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罗源县“十三五”期间以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为重点,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着力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全县共有幼儿园64所(含民办园、公办附属园),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8%。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26%、升学率达到94.07%;高考本科上线率70.36%;职业教育迈出新步伐,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跻身福建省中职学校前列,2020年罗源高级职业中学获批福建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9年罗源县通过“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评估验收。

  坚持“五育并举”,强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质量稳中有升,学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教师、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竞赛成绩均有新突破,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罗源县小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青少年科技等赛事,获得省级奖项20多人次。

  (二)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

  全面推进“幼儿园工程包”、“义务教育中小学扩容”和“高中改造提升计划”三项工程。其中学前教育投入7834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7708平方米,扩容学位1530个;中小学投入14773万元,新建校舍面积32850平方米,扩容学位4710个;高中教育投入1390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600平方米,全县中小学规划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获得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薄工程)和校舍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校安工程),城乡教育资源差距逐步缩小。“十三五”期间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基本解决了适龄儿童就学问题。

  (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启动新高考改革。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从2018年秋季开始,在罗源一中、福州民族中学、罗源二中等3所高中学校开展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和“3+1+2”选课走班教学。全县高中学生参加新高考改革,各项改革总体平稳有序,罗源县高考成绩逐年提升。二是探索小片区管理机制。以福州民族中学、罗源二中、罗源滨海学校、实验小学、附小、二附小、凤山小学为龙头建立西片、北片和沿海三个城乡融合、研训一体的教育联盟,促进校际之间的研讨交流和经验共享,提升农村薄弱校教科研工作和师资发展水平。三是推动职教提升发展。利用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省级示范校及优势学科,引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罗源校区,联合开设智能焊接技术等专科专业。对接罗源湾产业工人,开展量身定制技能培训,不定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助推乡村振兴。四是扎实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大力推进中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学校艺术活动,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持续开展名优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暨培训班研修活动,教师素质不断提升,高级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二是化教师进修学校功能。学校不断完善课改机制,健全三级教研网络,积极指导基层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开发校本课程。注重创新,强化师资培训,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行动态管理。按照“县管校聘”体制改革要求,对教职工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控”机制,盘活教师资源。四是实施“青蓝工程”。加快名师工作室建设,开展岗位技能大练兵,加快培养名教师和骨干教师,发挥其模范带头、辐射引领作用,引领和指导年轻教师专业成长。

  二、“十四五”罗源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罗源县教育注入新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为罗源县办好优质、普惠的基础教育,打造符合区域需求的特色职业教育注入新动力。

  2.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为罗源县教育发展提供更大活力

  中国共产党罗源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县委书记张新怿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加快建设幸福宜居的现代化新罗源》报告里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福州都市圈发展战略,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发展教育事业。随后县委、县政府印发了《罗源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罗源县“十四五”期间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教育发展目标、任务与措施。

  3.福州北翼经济圈重要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为罗源县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推力

  2020年福州经济总量达到万亿规模,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福州工业基地不断向周边转移,初步拓展至“南江阴、北罗源”,罗源县因为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福州北翼经济圈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台商投资区、金港工业区、罗源湾开发区等区域集聚的产业工人逐年增加,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教育一方面要满足产业工人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罗源县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新发展格局中教育的地位日益突出,国家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对罗源县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罗源县教育资源不足及配置不均衡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现。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缺编缺员且素养参差不齐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校生源日益流失,城区生源快速增加,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师资整体配备亟待优化。一是教师总量不足,部分学科教师缺口严重,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二是我县名优骨干教师占全体教师比例偏低。三是教师高层次人才匮乏。四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2.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

  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教育事业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乡村中小学生源不断流失,师资整体水平较低,影响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学校类型结构不均衡,罗源县中小学总体能适应教育要求,但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相对学位不足,无法满足现有的教学需求。

  3.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偏低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新冠疫情等原因,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偏少,对新中考高考改革、新教材使用、前沿教学方法把握不充分,给教科研工作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幼儿园公占比偏低,与市局目标仍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增加4所公办幼儿园。尚无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罗源县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市处于中等水平,亟需通过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夯实教育基础,高中教育也需提分进位。

  4.基础设施配套不全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两城区学位紧张,为满足学位需求,县政府大量资金投入到两城区新学校建设,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农村各学校基础设施总体较为薄弱,尤其是田径场。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占地面积不达生均要求,学生活动缺乏拓展空间。信息化建设滞后,特别是部分农村学校设备严重老化,多媒体设备超期服役,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缺少区域学情综合分析系统,无法满足学校精准管理、精准教研、精准教学的需求。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教育强县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与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教师综合素养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丽海湾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全面落实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罗源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重点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努力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能及提升,大力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和名师培养工程,推动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发展质量。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环节、薄弱区域、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倾斜,促进教育强民、资助惠民、技能富民。

  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构建新型协同育人格局,提升家校社网协同育人水平。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终生发展为理念,构建数字化、个性化、终生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局面。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12385”教育强县工作思路,即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根本目标,紧盯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两项国家级品牌任务,抓住夯实“硬件”、优化“软件”、争先进位三大关键领域,实施红色领航工程、扩容提质攻坚工程、数字资源普及工程、教研员素养提升工程、名师名校(园)长培养工程、“新教师青蓝工程”、中高考助力工程、凤川雏鹰培尖工程等八项工程,强化规划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安全保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罗源奋进全国百强县贡献教育力量。

专栏1:“十四五”罗源县教育发展主要目标

基础设施

新建4所公办幼儿园,建设职业中学实训基地,提升罗源一中、罗源二中、罗源三中办学条件、完善其他学校软硬设施

教学质量

全县中考普高率达到53%,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5%以上,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上线率达30%。

协调发展

全县适龄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8%以上,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620个;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在99%以上,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050个。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新改扩建公办完中、普高 1所以上;

建设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增加学位2000个。

中小学名优教师(校长)培育工程

新培养2名以上省级名校长与省级学科带头人、70名以上市级骨干教师、20名以上市级学科带头人、100名以上县级名师、200名以上县级骨干教师、200名以上教坛新秀。

人才引进

拓宽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对紧缺学科通过校招、高层次人才引进、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与优秀青年教师入驻罗源。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实验幼儿园(岐阳园区)、滨海实验幼儿园、松山幼儿园(滨海第三实验幼儿园)、滨海三区幼儿园(滨海第二实验幼儿园)等4所公办幼儿园;建设福州民族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职业中学实训基地、福州民族小学二期项目、优化罗源一中、罗源二中、罗源三中、罗源滨海学校办学环境,改善提升起步中心小学、松山小获小学、特教学校办学条件,城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到2025年,“培优壮腰托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小学“一均两率”进入全市中游水平,全县中考普高率达到53%,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5%以上,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上线率达30%。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全县适龄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8%以上,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620个;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在99%以上,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050个。加快推进薄弱校改造提升及百人以下学校集中办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新改扩建公办完中、普高 1所以上;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对接,建设完成职业中学新校区(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位增加2000个,办好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罗源校区;智慧教育服务体系日趋成熟,教育强县基础工作初步完成。

  教师队伍全面加强。根据各校核编情况逐年补足教师差额,并不断调整学科教师结构。力争到2025年,新培养2名以上省级名校长与省级学科带头人、70名以上市级骨干教师、20名以上市级学科带头人、100名以上县级名师、200名以上县级骨干教师、200名以上教坛新秀;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拓宽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对紧缺学科通过校招、高层次人才引进、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与优秀青年教师入驻罗源。

  四、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罗源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增加普惠性幼儿园数量,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构建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罗源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实现城镇学校扩容增位,解决城乡教育供求矛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罗源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一)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坚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学前公办学额覆盖率在原有基础上逐年提升,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学额覆盖率达到91%,学前公办学额覆盖率达到58%以上。通过新改扩建幼儿园、改造城镇校区配套幼儿园等方式,多渠道多维度增加公办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鼓励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兴办普惠性幼儿园。完善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工作机制,有效形成推动学前教育的合力。加大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完善普惠性幼儿园财政补助资金拨付、使用、管理体制,加大对普惠性幼儿园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的资助力度。到2025年,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保持在99%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58%以上,保障大多数适龄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

  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建立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定期检测制度,做好幼师的绩效考评工作,有效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完善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政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配足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完善学前教育督导监管机制,加强对幼儿园的源头和过程监管,对民办幼儿园严格执行“先证后照”的准入管理制度,完善年检制度,对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师资配备、保教质量、收费管理、幼儿安全等方面实施动态监管,坚决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到2025年,各级示范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扩大到75%,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4 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620个。

  推动城乡学前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根据罗源县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在确保安全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学前教育。实行责任督学和片区指导相结合,将城区优秀幼师的先进教育方法传授给农村地区教育经验不足的幼师,提升幼师的总体质量;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努力提升落后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到2025年全县乡村学前教育办学点100%通过标准化认定。

  (二)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义务教育招生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多校划片招生方式,保障学生公平入学,确保区域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050个。根据片区学位紧缺情况合理制定学校建设规划,加快人口流入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推动滨海新城及工业(产业)园区义务教育配套提升,全面消除大班额。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提高学生入学的稳定性,形成稳定发展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落实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大力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工作,完善德智体美劳评价办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健全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推进体系。

  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建立责任督学日常督导制度,加强中小学生“五项管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作业设计布置和课堂教育水平,做到减负不减质。推动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全覆盖,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鼓励学校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探索完善课后服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机制,拓宽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长效机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只减不增,理清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主管单位及监管模式,完善资金监管制度,推行“先培训后收费”等收费方式,依法依规坚决查处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将“双减”工作列入对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强化追责问责制度,完善联合治理协调机制,畅通查询投诉举报通道,全面依法规范教学培训秩序。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努力探索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模式,总结推广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取得的成果,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广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模式,依托县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在99%以上,打造5所以上省级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校。加大农村薄弱校教育投入,促进教育设施的完善,增强师资力量和优化教师结构。实施罗源县中小学薄弱校设备更新改造三年计划,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增强校园民族文化特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培育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打造学校“一校一特”文化品牌,创建学校党建工作品牌。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校文化的感染力与凝聚力。结合罗源县民族教育的特色,以福州民族小学和福州民族中学为主体学校,创建一批民族特色教育示范校,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根据学校特点开设特色功能室,建成畲族传统技艺学习室和文体活动室,学习传承畲族优秀文化。重视民族文化传播与研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组织学生选修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注重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提升普通高中办学品质。贯彻落实县域普高振兴计划,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推动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到2025年新改扩建公办完中、普高 1所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实施薄弱高中改造提升工程,完善教学用房和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完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办法,建立科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推动罗源一中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强化优质高中辐射作用,通过送教、送培下乡、等多种形式,搭建校际常态化学习交流平台,提高罗源县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落实“罗川英才培育行动计划”,着力选拔培育一批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罗川英才,并给予适当奖励。

  推动多样化综合素质教育发展。支持普通高中学校立足传统和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评价等,增强办学活力和竞争力,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完善选课走班管理,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积极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思考、创造的能力和多跨度的综合视野。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有机融合。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和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满足不同潜质和兴趣爱好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建设。

  (四)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推动职业院校及专业建设与罗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进一步打造智能制造及非遗传承等优质专业品牌。实施乡村振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加强教育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实习实训、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配齐配足职业学校图书、计算机、实训设施等,加快设备更新和管理,及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引入教学,提高校内校企实训基地利用率。

  拓宽中职学校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根据普职招生规模配备学位,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完善办学条件,保障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办好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罗源校区,建设完成职业中学新校区(实训基地),新增学位2000个。深化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大“1+X”证书试点推进力度,探索职业学校学生生涯发展指导模式,开展分类、分层次的特色教学。

  (五)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完善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系,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完善随班就读基地学校布点,规划特殊教育学校选址重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便利性。鼓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提供专业支持和友好关爱环境。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增加特教专业教师配备,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规模和能力。

  (六)建立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将终身教育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终身教育经费投入,完善终身教育基础设施,加强终身教育组织体系建设,构建一体化全民终身教育学习服务网络平台和组织体系。充分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依托罗源开放大学、职业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培训。积极开发开放教育学习课程,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色的教育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开放共享的教育学习资源,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终身学习。

专栏2: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量化指标和具体项目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全县适龄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巩固达99%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8%以上。

基础教育

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在99%以上,打造5所以上省级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校,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教育强县基础工作初步完成。

职业教育

建设完成职业中学新校区(实训基地),新增学位2000个。

  (七)完善立德树人工作机制

  强化思想规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一是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学生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二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推进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幼德育工作水平,推进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幼儿园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确保中小学幼儿园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行动,强化铸魂育人。推进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化学科德育、课程思政融合改革,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领域各环节。以我县德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为抓手,提升岗培力度,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中小学积极创建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基地校示范校。三是坚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形成家校社网一体化系统育人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四是坚持德育工作常态化。实施思政课建设队伍、课程、教法、机制、环境等“五大”创优行动,打造一批“学科德育精品课程”。

  (八)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师德考评,推动师德养成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课”,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实施先进榜样引领工程,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先进人物等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创新师德师风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定期评选和表彰师德优秀模范教师,树立师德典型,加强师德先进事迹宣传,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监督问责机制,强化督导问责,严格考核奖惩。

  健全师资配备管理机制。建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制度。由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及时核定教师总量,统一建立县域内教师资源数据库,统筹规划县域内教师配备,盘活教师资源,实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和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格准入标准。推动实施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参聘管理、聘用制编外教师择优入编,及时补足教师差额,不断优化学科教师结构。落实立德树人、全面育人要求,配齐配足思政、体育、音乐、美术、心健、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等师资。构建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工作长效机制,使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逐步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学校管理团队。

  完善教师激励保障制度。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继续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绩效工资分配适当向一线教师、班主任、名优骨干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等倾斜。完善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健全名优教师奖、业务技能奖、教学研究奖、指导学生奖等荣誉评选表彰体系,加大教师正向激励,稳步提升全县教育质量。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教师队伍人才结构,推动学科专业发展。规范各类督查检查考核事项,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减轻教师不合理负担。落实各项惠师政策,切实维护教师权益。

  打造“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推进“师傅+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互兼互聘,推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大力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职业学校教师,选派职业教育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和“五年一审核”制度,确保2025年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75%。在选人用人上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权。每年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参加研修交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高实践技能水平。

  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充实教研员队伍,完善合作机制提升教研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设置教研机构,与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队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通过遴选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把名优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教研员队伍中来。重点配齐义务教育各学科和幼儿园教研员,并根据普通高中办学规模配备相关学科教研员,确保专职教研员占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总数85%以上。建立健全教研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动态管理机制,将教研员纳入“县管校聘”管理体系,促进教研员在县域内合理流动,确保教研队伍充满活力。把教研工作纳入教学常规,充分发挥校本教研作用。优化教研员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将教研员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师评优评先、人才评选、考核项目。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名师名校(园)长培养工程,打造专业发展梯级提升体系。加大对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培养、培训的支持,并在专业成长、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作用,把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成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组织、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比武活动,为名师成长搭建舞台。做好教师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优秀师范院校协作,拓宽教育人才培养补充渠道。设立师范生助学奖,通过订单式送培送教,加强对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提升在职教师学历。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九)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打造智慧教育基础平台。依托“数字福州”打造全县智慧教育基础平台,并推进其与省级“互联网+智慧教育”大平台的融合。建设涵盖课程资源中心、家教互动、综合素质评价、直录播互动课堂、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县中小学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动“三个课堂”在中小学校按需应用,优化“互联网+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推进“1+4+N”智慧教育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力争实现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员培训,促进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十)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推动全县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优化学前教育及中小学资源配置与布局规划。立足罗源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健全学位供给多部门联动机制,按照“规划一批,新建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调整完善中小学、幼儿园的布局规划,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学位供给。重点加强规划,建设实验幼儿园(岐阳)、松山幼儿园、滨海三区幼儿园等一批新幼儿园。改善提升罗源一中、职业中学、松山中学、松山中心小学、起步中心小学、附小等一批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着力解决两城区中小学配套不到位、学位不足和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整合布点重复、质量不高、规模过小的学校,适度集中城镇办学。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

  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发挥县委教育工

  作领导小组牵头作用,紧密与省委、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对接联系,构建党对教育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教育领域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建设,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管理课堂、讲座和校园网络等教育主阵地,坚决抵制各类非法渗透,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管理权。落实全面治党、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县乡(镇)两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落实到位,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健全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经常深入联系学校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实际,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及时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建立教育发展问责制,把教育发展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考核范围。总之,强化党委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协调性和时效性,确保教育规划工作的有序推进。二是落实部门职责。教育部门要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推动落实各项措施。机构编制部门要在用编配编上给予倾斜照顾。财政部门要支持完善经费管理办法,落实经费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教师人事制度,落实教师待遇相关政策。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落实好相关任务。

  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组织的建设。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党组织的领导职责。同时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础党组织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促进学校党建全方位融合引领学校改革发展。

  (二)完善学校公共安全综合治理

  打造学校安全风险预防、安全风险管控、安全事故处置和安

  全风险化解“四位一体”的安全管理联动机制。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稳定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工作。建立局党组定期研究教育重大问题工作机制,及时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司法联动保护,有效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健全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机制,加强对师生及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疏散演练和公共安全实训体系。利用新技术、新视频、新媒体的作用,经常性开展线上线下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强化各种防范演练,保障全县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和全体师生的安全。

  (三)切实保障教育经费和用地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一是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法定要求,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通过省级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补助结合、县级财政依法统筹安排,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和社会举办者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入机制,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

  二是保障教育用地投入制度。根据福州市《建设教育强市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建设。实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建立部门联审联批制度,在编制或调整涉及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出让文件时,需征得教育部门同意。在旧城改造时优先保障教育用地,在新城开发时按照高限指标配置教育建设用地,原则上全县教育用地总量只增不减。严格落实城镇新建小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三个同步”原则,迁建学校应先建后拆。

  (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完善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评价,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和办园行为督导,坚持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落实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落实各类学校评价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构建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健全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强化义务教育阶段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学校的管理成效;高中阶段探索增值评价,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突出办学质量评估,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和“三全育人”协同机制。

  (五)营造浓厚氛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渠道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加强教育政策解读和舆情分析,注重对难点热点问题的有效引导,广泛传播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成功案例和先进典型,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