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十四五之定位与目标

来源:罗源县 发布时间: 2021-11-23 08:03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定位:

    1.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北翼新增长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和省市关于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建设战略部署,深度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建设和福州新一轮开放开发,强化区域性“联结点”和“桥头堡”作用,继续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千亿海港城临港产业基地,并依托良好的港口、交通和区位优势,紧抓双循环互促发展机遇,建设大宗散货物流枢纽中心,实现“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发展目标,着力打造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北翼新的经济增长极。

    2.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罗源县现有的食用菌、茶叶、果蔬、畜牧、花卉苗木、林竹、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基础上,以松山、起步、白塔三个乡村产业振兴组团为契机,整合发挥罗源县拥有的国家级食用菌产业强镇、国家级农机平安示范县、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等平台资源优势,加快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把罗源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3.现代滨海宜业宜居生态城市。立足山水自然生态特色、滨海临港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地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拓展城市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滨海旅游业,努力打造产业发达、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滨海生态城市。

    4.对台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对台产业合作基础扎实的优势,抓住罗源湾港区一类口岸开放获批的有利时机,依托罗源湾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闽台罗源文化产业创意园,在港口开发、产业发展、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从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推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闽台融合发展。

    5.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获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契机,打造畲汉两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实施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和巩固提升的同时,着力解决畲族乡村振兴的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在创建工作实践中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典型示范,努力把罗源建设成为福建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为建设幸福宜居的现代化新罗源凝聚力量。

 

发展目标:

  1.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到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力争分别达到30亿元和15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74亿元。

  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两番,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发展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3.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多层次交通系统功能,构建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4.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抬底部、促公平、提质量,加大财政的民生投入比重,建成具有罗源特色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到“十四五”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居民享有公平优质多样化教育,平均期望寿命保持全国前列。

  5.率先建成法治政府,地方法规体系更趋完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健全,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依法保障。

  6.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8%以上,大气、水、土壤、绿化环境质量保持全优。以绿色宜居为导向打造优美环境,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化、低碳转变,基本形成与生态文明主导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态系统全面发展格局,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