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动态监测暨名城评估报告

来源:罗源县 发布时间: 2022-12-12 10:2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一、总体概况

  目前,共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省级传统村落7个、历史建筑113处、传统风貌建筑20处。

  二、评估监测内容

  (一)相关中央、省级文件精神落实情况。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级文件精神,印发《罗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九条措施的通知》(罗政办〔2021〕32号),明确落实省级专家技术审查、创新活化利用、预警退出等机制,多次组织乡镇学习《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掌握名城保护管理体制和法律责任规定,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开展《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普法条例宣传,提高公众依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

  (二)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认定公布和保护管理情况。

  1.普查工作方面。2022年5月我县进一步梳理2021年古厝普查登记专项行动保护建筑名单,再梳理盖11个乡镇,共涉及全县域50年以上或虽不满50年但有特定意义的建筑总数量8470处。经乡镇复核、专家评审、名录公示、产权人意见收集等程序,确定不可移动文物409处、已公布历史建筑113处、省厅线索点971处及普查新增建筑7026处,形成古厝核查再夯实成果建议名录,其中推荐不可移动文物6处、推荐历史建筑70处和推荐传统风貌建筑320处。

  2.保护管理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县共有传统村落14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省级传统村落7个,均已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成果编制和标识牌设立。截至2022年,我县共批准认定公布五批历史建筑113处和两批传统风貌建筑20处,目前所有历史建筑均已完成了保护标识牌设置、四至边界确定及保护范围划定。其中,前四批历史建筑101处均已纳入罗源县“多规合一”管理平台、完成测绘建档、保护图则制定及省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信息系统数据录入。2022年,我县完成满盾54号、满盾62号、满盾73号、满盾75号、街中7号、后巷里23号柯宅、黄厝路23号黄宅等8处古厝修缮,

  (三)保护管理责任落实情况。

  1.罗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我县历史建筑主管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历史文化古厝保护中心负责全县历史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申报等工作,罗源县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后张-孝巷-李园坂-北门巷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2.制定印发《罗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九条措施的通知》、《关于罗源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国有房产租赁管理办法的通知》,并下发《关于转发福州市城乡建设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福州古厝消防安全管理的意见(试行)>和<福州市古厝活化利用消防审查工作导则(试行)>的通知》,出台古厝保护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古厝保护资金保障,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严格考察督查。

  3.分级落实管理责任,要求县、镇(乡)、村逐级签订《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责任书》,责任明确到村,并向历史建筑产权人、管理人或使用人下发《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告知书》,落实保护责任到人。2022年我县实施涉及1个传统村落改善提升建设、8处古厝修缮和3处古厝活化,累计完成投资约1298万元。古厝保护工作已列入市对县年度绩效管理考核范围,将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等内容作为考核指标,也纳入县对各乡镇的绩效考核,督促属地乡镇政府落实属地责任。

  4.要求各乡镇每月利用历史建筑规划管理系统开展至少一次历史建筑安全巡查工作,历史文化古厝保护中心定期开展历史建筑日常安全检查和不定期的古厝安全隐患、古厝消防安全专项检查,覆盖全县101处历史建筑和14个传统村落,检查结果反馈至乡镇,督促整改。

  5.城市更新过程中保护责任落实情况。自2018年起,我县陆续收到省市相关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措施文件,现已制定一套工作机制,凡涉及我征迁建设项目,由文旅、住建、规划等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联审机制,经过联审后出具同意征迁意见后方可实施征迁工作。

  (四)保护利用工作成效。

  1已完成飞竹镇斌溪村、塔里洋村、西兰乡洋坪村、坛石村、中房镇岭兜村、深坑村、满盾村等7个传统村落环境改善提升建设工作,通过整合自然、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既保护了村落传统格局,又实现了村庄活态传承。

  2自2018年来,分期对后张-孝巷-李园坂-北门巷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部分巷道进行了修复,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内容包含了古厝修缮活化、文创建设、标识系统、配套路网改造及夜景灯光等,完成历史与文化的现代性勾连,周边居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3截至目前,我县共完成了14处历史建筑和5处传统风貌建筑修缮。2022年度完成3处历史建筑活化,其中黄厝路23号在原有的国学讲堂基础上二次提升活化为“起步镇历史文化记忆馆”,后巷里柯宅活化为“码头文化”主题展示空间,街中7号活化为儿童读书天地。

  4实施2022年满盾村传统村落改善提升建设项目,总投资额1100万元,其中350万元起省级补助资金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福州市审计局、中闽水务、邮储银行等10多家单位纷纷与满盾村开展结对共建,中房镇乡村振兴特派员带领村民筹集资金,积极寻求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部分村民主动对自家古厝进行保护性修缮,多方筹集资金共计750万元。

  (五)保护活化利用等试点示范情况。

  1.2022年,中房镇满盾村传统村落改善提升建设被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了满盾54号等五处古厝修缮、柳杉古树公园建设、古门楼景观提升、半天观至界首古官道修复、后门山古树公园建设、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村内溪流整治、祖厅门前景观提升、配套消防设施建设、公厕改造及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累计完成投资额1103万元,完成投资比例100.27%。

  2.2022年我县积极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城乡面貌品质提升工作,打造古厝活化利用的精品案例。黄厝路23号在原有的国学讲堂基础上二次提升活化为“起步镇历史文化记忆馆”,以起步镇建制沿革为脉络,结合红色党建文化,通过现代科技展示起步镇历史记忆。该处古厝充分整合空间,打造多功能用途,不仅是展馆,还是非遗传承、国学宣讲教育场所,更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场地。后巷里23号柯宅以起步镇与海的联系切入活化为“航运文化展示馆”,凸显码头文化主题,通过各类航行设备、资料从古至今追溯起步村水运文化的前世今生,从空间上介绍起步村水岸码头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示起步变迁和习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