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县发改局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瞄准“启航新时代,做强北大门,打响四大国家级品牌,建功丝路海港城”的目标,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2年主要工作总结
(一)做好经济指标运行监测工作。1-9月,全县GDP为278.5亿元,同比增长6.9%,连续三季度居全市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1-10月比增22.9%,位居全市第2,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二)全力奋进百强县。一是持续与百强县智库专家沟通联系,及时了解评比规则的变化和掌握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最新动态。二是动态分析我县各项指标,根据县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36项指标以及17项附加指标要求,紧盯8项短板弱项(GDP、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存贷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巩固8项优势指标(人均GDP、规上工业总产值、二产占GDP比重、外贸进出口总额、人口增长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加强分析、研判各项优劣势指标,谋划2023年县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指标任务,理清下步主攻方向,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四是强化入库入统,1-10月,全县共新增“四上”企业和投资项目“入库入统”331家,完成年任务数的93.5%。推动我县今年成功跻身2022年“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和“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三)推动重点项目有序建设。推动122项省市重点项目1-10月完成投资202亿元,占年度计划101%,超序时进度17.7个百分点。开展季度集中开工活动,前三季度共开展省、市季度集中开工活动项目35项,总投资30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6亿元;开展“喜迎二十大·项目再提速”月度集中开工活动项目37项,总投资14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6亿元,竣工项目15项,总投资140.7亿元。深入推动“五个一批”项目建设,一季度“五个一批”项目综合考评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名。落实“一企一议”和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企业走访力度,推进项目平稳有序建设。
(四)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一是争取预算内投资资金。根据中央、省市资金投向,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向上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758万元、省级预算内投资1180.23万元,专项用于水利、社会事业等领域。二是争取专债资金。2022年,共谋划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30个,总投资174.8亿元,资金需求38.4468亿元,获得债券9.1883亿元。同时,启动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谋划工作,建立专债项目库,谋划生成2023年专项债券项目45个,总投资412.4亿元,债券资金需求114.01亿元,推动45项专债项目完成赋码、审批及入库工作。三是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资金。共梳理申报符合条件的基金项目6个,总投资67.08亿元,申请资本金缺口19.82亿元,其中福州台商投资区新能源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罗源湾开发区固废集中处置厂配套道路工程、罗源湾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获得第二批次基金支持5.5328亿元。四是推动中长期贷款、更新改造贷款项目申报工作。征集、筛选有贷款需求的企业谋划生成8项符合条件的中长期贷款项目;推荐上报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项目7项,其中罗源县中医院使用财政贴息贷款设备项目获得贷款额度256万元,福建省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加工制造类设备购置项目获得贷款额度2000万元。
(五)推动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建立健全全面预审查机制、模拟审批、超时默认、延时追责制度。推进在线填报、在线提交、在线审查。严格按照时限办理,实行“提前办”、“马上办”,行政审批事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平均压缩92%以上。以政策为指导,严把项目准入关,依法依规审批。今年共办理行政审批事项240项,总投资778.97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审批75项,总投资313.13亿元,企业投资项目备案165项,总投资465.84亿元。
(六)扎实开展“项目攻坚落实年”专项行动。2022年共139个项目列市攻坚项目,年计划投资200.17亿元,1-10月完成投资209.82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04.82%,超序时进度21.49个百分点。1-10月项目开工56项,完成率96.55%,总投资443.08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开工32项,总投资201.0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开工13项,总投资135.9元;民生项目开工11个,总投资106.16亿元。1-10月竣工38项,完成率97.4%,总投资75.33亿元。建立企业和项目服务机制,1-10月累计上报协调解决项目问题数712条,已办结712条,办结率100%。项目攻坚落实年专项行动10月排名全市第三。
(七)推动数字产业稳步发展。加快数字经济项目建设,纳入福州市数字经济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221.57亿元,截至11月底已完成投资35.14亿元。加快推动5G网络覆盖,2022年我县通信行业5G基站建设任务330个,目前已完成270个。推动东恒机械项目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签约,总投资30亿元。
(八)扎实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专项行动。建立党员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工作机制,调整完善32家企业县领导挂钩帮扶企业清单,组织干部深入企业纾难解困,确保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影响。前三季度累计协调解决问题575个。
(九)加强科技创新与培育力度。一是完善科技惠企政策。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具体目标,编制《罗源县“十四五”科技发展与创新驱动专项规划》,出台《罗源县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推动研发投入稳步增长,2021年(错年统计)我县规上企业研发投入(R&D)归集入库9.13亿元,同比增长22.7%,占GDP比重2.54%,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86.06%,2021-2022年度研发经费投入审定补助金额2823.05万元。三是选认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48人、省市科技特派员团队11个,实现省、市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县级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四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等培育力度。
(十)抓好粮食储备,保障市场供应。一是有序推进储备粮轮换工作,完成2022年储备粮2925.717吨轮换任务和完成2500吨原粮、1100吨成品粮增储任务。二是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开展2022年全县政策性粮油库存检查,储备粮出库质量检测2批次,库存质量检测8批次,结果全部合格。三是强化应急网络建设,设立13个应急供应网点和1个应急加工企业,覆盖11个乡镇。四是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粮油商品保供工作,制定粮食应急预案,稳定市场供给。
(十一)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力度。截止目前,累计上报数据总量达约112万条。本年度将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奖励、行政监督检查等5类信息管理信息数据纳入归集信用信息归集面进一步拓宽,目前已归集5类信息管理信息数据8768条。二是落实信用惠民便企。推荐我县6960家企业入驻全国信易贷平台,为中小微企业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经营困境提供途径。三是多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37个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积极应用信用承诺制度,上传信用承诺书约4.1万份;扎实开展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7家治理对象名单企业实现全台账退出。
(十二)加强价费管理工作。一是强化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管,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收费,取消涉企不合理收费,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及时了解市场价格走势,做好价格监测分析,做好民生主副食品71种的市场价格监测工作。三是做好价格认定工作,已办结涉案128件,总金额135.9万元。四是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维护市场稳定。
(十三)有序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试点。根据省里统一部署,我县作为试点县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工作,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设施管护、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利设施物业化管护等方面努力探索,大力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和质量,助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新农村人居环境、水利、电力、交通、教育卫生、文化广电体育、民政、通讯通信、物流等九大领域的管护清单共2945项、行业管护指南25份,及时总结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电力基础设施等管护经验做法同兄弟县学习研究,在全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推进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今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更需乘势而上。接下来,县发改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2023年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紧扣“强县”、“富民”两大目标,围绕以“双龙抱珠”打造有色金属、新能源两大千亿产业集群,以“七彩罗源”推动乡村振兴两大方向,提出发展思路,制定工作计划,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以更强的信心与干劲谋划明年工作。
(一)抓经济发展,抓项目建设,实现强县目标
1.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强化协调服务,加强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前期办、落地办的项目建设全流程服务机制,全力做好钢铁产业链条项目服务保障,加快建设福蓉源铝精深加工、宝太冷轧、欧特、叙佑等产业链项目;全力推进宁德时代产业转移项目、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落地,加快东恒机械、汇昇智造、东方电气等配套项目建设,实现新时代罗源产业“双龙抱珠”发展格局。二是在重点项目推进上持续发力。坚持领导挂钩服务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协调服务,加强要素保障,加快省市县重点项目建设。
2.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强化指标调度工作。根据全年目标任务,做好协调跟踪,精准调度,精准施策,逐项抓好落实,并将2023年“开门红”工作提上议程,狠抓落实,确保明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全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争先进位。二是扎实推进全国百强县评比申报,加强百强县指标体系研究,补短板弱项,巩固优势强项,以争创百强县为抓手抓经济建设,查缺补漏,抓各项工作推进,确保2023年跻入“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三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强投资项目入库指导,促进投资项目做到应统尽统。
3.持续开展项目攻坚行动。全力扶引龙头壮大产业集群,加大力度引进高质量大项目、好项目,促进已招商落地项目开工。建立完善2023年项目库,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梯次结构和良性发展格局。继续落实“一企一议”和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企业和项目稳定的联系服务,深入企业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加快促进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在全市排名争先进位。
(二)补民生短板,办民生实事,做好富民文章
1.抓实民生项目谋划。一是项目谋划上持续发力。紧盯国家战略方向、发展导向和资金投向,结合我县发展实际谋划一批教育、卫健等社会事业项目,生成一批支撑“生态环境三大战役”专项行动的生态环保补短板项目,谋实谋深重点民生短板领域项目。二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深入研究国家产业和投资政策,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的机遇期,掌握“十四五”期间的资金投向,重点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方面,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在申报“窗口期”内及时上报,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各类专项资金、债券资金支持,增进民生福祉。
2.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试点工作。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设施管护、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利设施物业化管护等方面加强探索,大力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和质量,助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建立管护责任清单制度,实行滚动式清单,实时动态调整管护清单,同步指导乡镇进行设施管护;二是统筹资金保障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筹措和管理,做好资金保障工作;三是挖掘管护工作亮点。及时总结各部门、乡镇有效的管护做法,推动各行业《管护指南》或《管护办法》的制定和完善。
3.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力度。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二是加大疫情防控形势下重要民生商品保供力度,进一步完善保供应急预案,有序推进粮食储备轮换工作,维护社会与市场稳定,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三是加大疫情期间价格监督检查力度,切实防范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异动,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稳定。
(三)提升科技创新,加强数字培育,铆足发展后劲
1.提高科技创新力度。一是做好2023年度企业R&D统计辅导工作,指导企业规范建立研发专账、正确填报统计相关报表,做到步调统一,信息沟通流畅。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鼓励、帮助企业积极申报,保持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数量的良好增长。三是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完善科技特派员政策保障,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赋能企业发展。四是抓好科技项目实施与管理,争取更多符合条件企业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上级科技项目支持。
2.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围绕医疗健康、政务服务、智慧交通、城市管理等重点民生领域,积极推动应用场景建设。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工业融合,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经济民生与社会发展。
3.严抓信用监管工作。进一步强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信用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严格规范执行国家和省市信用修复相关文件规定,推动信用修复程序化、透明化和便捷化。推进信用信息应用与发展,深化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开展信用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强化诚信宣传与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自身建设,强化业务水平,提升干事氛围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盯紧2023年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以开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作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抓手,做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扎扎实实推进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