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突出“稳就业”“保民生”,筑牢民生底线,补齐人才短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常规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有突破、特色工作出亮点。现将今年以来的工作开展总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2年重点、创新工作进展情况
(一)全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
全力抓好2022年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工作,2022年全县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完成1431人,完成市下达任务1400人的102.2%,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完成384人,完成市下达任务120人的320%;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人数完成307人,完成市下达任务210人的146.2%。具体举措:一是创新打造就业服务平台。全省首创就业服务驿站村级服务点工作模式,在全县11个乡镇人流量较为集中的便利店、快递站、村委会、社区等建立80个就业服务驿站,每半月向驿站推送我县企业最新岗位信息,同时利用我县村村响广播系统定时播报岗位信息,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自2022年4月运行以来,已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322人,实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其中,接受各类就业咨询3300多人次,收集求职信息数610人,企业需求数568人,向求职人员推送岗位2898个;兑现达标的就业服务驿站村级服务点、人力资源机构奖补20人10000元,有效激发就业工作内生驱动力。目前该做法已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15次。二是主动连结招工用工服务桥梁。建立线上、线下招聘双向驱动,“常规招聘+专场招聘”协同推进的“2+2”就业招聘模式,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网络直播”等招聘会37场,655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0875个,达成就业意向2669人。2022年为1161名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推送岗位信息各2次,努力做好“就业一户,脱贫一家”。三是积极搭建省际劳务对接平台。建立劳务协作基地,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邵通市鲁甸县、曲靖市师宗县、黔东南州榕江县签订《罗源—洱源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劳务输转站,向洱源来罗务工的人员提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方面服务,实现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无缝对接。同时,为助推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岗,及时开展“点对点、一站式”专车定制服务,共组织包车16辆,接送甘肃、云南、贵州返岗员工209名,实现农民工“出门进车门,下车进厂门”。四是持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为培育高质量劳动力,牵头制定《罗源县职业技能培训千人计划》,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互联网营销师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技术支持与工作指导。截至目前,已引进培训机构7个,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6期,培训城乡劳动者1702人。同时为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根据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规定,为1038人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102.11万元。
(二)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一是持续推进社保扩面。2022年全县城镇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4368人、38117人、22061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5337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38514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4368人;二是切实维护参保人员养老保险权益,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支付共计3381人,发放养老金21519.33万元;为全县41583名城乡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13384万元,为全县6691名60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发放养老金1162.26万元。代财政发各参保单位离退休人员提租补贴、高龄费、教师一次性补贴等各项补贴3.2万余人次,累计金额1522.21万元。为254名工伤保险参保人员支付工伤保险基金1348.65万元。三是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自2022年1月起,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人均月增资177.75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人均月增资120.33元,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40元。四是开展社保扶贫“动态清零”行动。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周报告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全县城居保参保扶贫对象6945人,已为扶贫人员代缴3521人,代缴最低标准养老费70.42万元;到龄领取养老保险待遇3561人,发放养老金85.46万元。
(三)强化服务管理,提升人事人才活力
一是加大引才聚智力度。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卫技人员、“三支一扶”人员、高层次教育人才、编外教师共计360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新认定15家就业见习基地,开发见习岗位73个,发放见习补贴17.95万元;落实就业兜底保障机制,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14人。二是高层次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认定福州市“双一流”毕业生人才10名;申报福建省青年工科类人才3名,分别为华能罗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李若思,福建金闽再造烟叶发展有限公司李晶晶,福建罗源湾鲁能海港有限公司陈璇,跟2021年相比增加200%;发放工科青年人才奖励8.2325万元,兑现18名人才物质奖补54.62万元,128名人才申请物质奖补,待发放奖励95.5万元,办理8名人才入住人才公寓手续。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育。2022年至今办理职称等岗位聘任705人,其中教育系统474人,卫生系统89人,其他事业单位142人。推荐委托评审高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81人,初级职称9人。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对61家事业单位岗位进行重新核定,对38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进行变更。规范继续教育培训办班程序,严格执行继续教育办班登记制度,核准卫健系统3家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办班(县中医院、县医院、县精神病防治院)。
(四)坚持标本兼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加大监察力度。以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女职工产假和哺乳时间等权益、“大数据+根治欠薪”、打击防范强迫残疾人劳动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为契机,深入到用人单位、农民工集中地积极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专项检查286人次,接待咨询、现场投诉449起,各类劳动关系纠纷舆情12起,共接到全国根治线索反映平台线索件218件、金保网欠薪预警平台线索件20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372起,涉及劳动者1273人、为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1005.9万元。受理工伤申请329起,作出工伤认定决定273起273人,合计金额208.6万元,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推进劳动关系扎实有序开展。积极创建“无欠薪项目部”,通过各种方式推进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建立进出场登记制度,通过建立职工名册、考勤记录、工资发放等管理台账,逐步推行农民工实名制信息化管理,为规范劳务用工管理奠定坚实基础。指导企业健全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成立劳动纠纷投诉(立案)联合受理中心,打造“一窗式”高效维权平台;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华能(海港)公司等21家单位获评福州市劳动关系和谐单位、13家单位获评福建省劳动关系和谐单位。三是强化调解仲裁。建立县、乡、企业三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改革创新调解仲裁办案模式,加快“互联网+”建设,安排专人进行每日一审,推进裁决书结果公示,提升仲裁案件管理及办理效能,做到快立、快审、快结。积极组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干部参加《练兵比武强技能、匠心献礼二十大》职业技能竞赛,进一步提升经办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2022年共立案受理122件,涉及人数122人,结案115件,涉及金额687.67万元,结案率94%,在线办案率100%。
(四)坚持规范发展,促进其他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新接收各类档案1098份,档案寄存量达11541册,其中毕业生8397份、事业代理2143份、个人代理128份、单纯寄档873份,办理档案调出266份,归档档案零星材料4611份,完成事业干部档案专项复审1544册,完成流动人员档案信息采集录入9398份。二是做好工资福利与退休工作。完成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工资变动审批778人次、2021年度事业单位年终奖励性绩效追加与过节费审核、2021年度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工作、2022年事业单位考核晋升薪档工作、工资基金核定、事业奖励性绩效核定、调整我县部分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托底水平、规范我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补贴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等工作,办理退休手续26人,完成连续工龄认定18人。三是做好各类诉求件回复工作。坚持把信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到有安排、有要求、有措施、有落实。办理12345诉求件837件,满意率达100%。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和经济社会发展助推部门,我局将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奋力推进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党群连心,打造人社服务牌。持续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往深处走、往心里走,切切实实为群众、为企业办实事、送服务。真心服务群众。扎实推进人社系统行风建设,以“人社服务快办行动”为载体,开展“党员先锋岗”、“服务之星”评比,引导人社干部树立“人人都是窗口、个个都是形象”和“工作就是服务”的理念,全面提升窗口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心便民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放管服”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人社服务。热心服务企业,紧紧围绕省、市、县决策部署,积极落实减费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着力减轻企业用人、运营成本,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不断促进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就业、社保等为重点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大数据共享,全面推动服务下沉,推进人社业务向基层延伸。
(二)稳中求进,搭好就业服务桥。全面开展罗源县本地就业万人计划,以公共就业服务优化专项行动、职业技能培训万人计划专项行动、人才回流专项行动等为抓手,力争全年实现全县城乡新增本地群众就业3000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双向精准发力。做好企业和劳动用工需求精准对接,双向服务,着力化解企业“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以“常规招聘+专场招聘”协调推进的“2+2”就业招聘模式为抓手,开展常态化招工。扭住关键发力。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双提升”。落实就业创业促进民生工程,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大胆多方发力。坚持“走出去”、“留下来”、“请进来”,开展异地招工、本地留工、以工招工、校园招聘等多渠道、多方式招工。
(三)多维推进,织牢社会保障网。全民参保增“广度”。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兴业态从业人员为重点,依法推进扩面,促进参保缴费增量提质,实现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稳步增长,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基金严管增“力度”。加强基金收、支、存管理和内部控制,强化预算执行,扎实推进社会保险经办风险管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挤占挪用、套取冒领社保基金等违法行为。加强权益记录、待遇支付等各项业务的监督管理,实现对社保基金的全过程监控,确保基金安全。惠民服务增“温度”。积极落实稳岗补贴政策,通过发放失业保险基金扶持稳定岗位补贴和一次性稳就业奖补,稳定企业员工就业。
(四)引培并举,铺就人才发展路。招引“一众人才”。认真贯彻落实《罗源县关于加强技能人才引育五条措施》《罗源县人才住房保障四项措施》《关于罗源县加强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加大调研宣传,优化服务实效,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深度融合,建立“项目+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快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培养“一技之长”。做好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工作。贯彻落实职称制度改革意见,构建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职称评聘、岗位管理和考核制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提升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全面实行“企业、行业、产业需求+政府引导+机构、行业协会自主培训”模式,牵头开展玉石雕刻行业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带动企业职业技能水平提升,将罗源打造成“雕刻匠才之都”。
(五)依法有据,构建和谐劳动圈。有序调解。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仲裁院标准化建设,健全调解仲裁办案制度,提升仲裁办案质量。推进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预防机制的建设,进一步有效化解矛盾,减少发生劳企纠纷的可能性。有力执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以解决拖欠职工工资、欠缴社会保险、违法解除合同等突出违法问题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违法失信惩戒。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职责,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确保广大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回家过年。有效维稳。对涉及劳资纠纷等群体信访问题,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维护稳定第一责任,加强舆情监控,完善应急机制,细化方案预案,推动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