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十三五”科技发展与创新驱动专项规划

来源:罗源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7-02-28 11:45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问题 2

一、发展现状 ............................ ......................2-3

二、存在问题 ..................................................3-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6-7

三、发展目标 7-8

第三章  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8

一、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8-9

二、互联网+工业融合 9

三、生物医药产业 10

四、新材料产业 10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 10-11

六、现代特色农业 11-12

第四章 加大重点技术研发 12

一、新材料技术 ......12-13

二、新能源技术 13

三、智能制造技术 13-14

四、防灾减灾技术 14

五、健康促进技术 14

六、公共安全技术 15

第五章 强化重点战略实施 15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5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18-19

第六章  促进重点平台构建 19

一、健全自主研发平台 19

二、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19-20

三、建设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20

四、拓展技术交流合作平台 20

五、完善科技服务平台 20-21

第七章 保障措施 ......21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1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21-22

三、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22-23

四、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 23-24

五、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24

六、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支撑.....................................24-25

七、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 ... .... ..........25-26


 

前  言

    

“十三五”期间是福州市全力推进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关键时期,也是罗源县实施跨越发展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保障,对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罗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根据《福州市“十三五”科技发展与创新驱动专项规划》和《罗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整体部署,结合我县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制定罗源县“十三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础年,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奖励机制

在“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科技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干,落实到位。2012年10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罗源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创新机制建设实施意见》(罗委〔2012〕56号)文件,坚持以创新和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破解科技体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在促进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省级科技型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等方面予以扶持。2012-2015年度,全县共兑现科技创新奖励金 100.8万元。

2.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2011-2015年县本级投入科技经费分别为 1161万元、1910万元、2387万元、1872万元和1742万元,分别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1.3%、1.34%、1.34%、1.32 %和1.31%。县级科技经费主要用于科技管理事务、科技条件与服务、科普宣传和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领域。

3.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1-2015期间,全县申请专利649件,其中:发明82件,实用新型317件,外观设计178件;授权专利279件,其中:发明12件,实用新型202件,外观设计65件。

4.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积极发展宝钢德盛不锈钢、南铝铝材加工、BOPP4-6线、弘景木塑、恒久汽车等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化工、冶金、建材、能源、船舶修造、轻工食品、机械制造等七大支柱产业集群。罗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以“服务企业、服务三农,做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为主要任务,为县域经济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宣传、项目申报咨询、培训交流、专利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申报等服务。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中心”于2010年12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2年4月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第五批省级重点生产力中心。

5.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1-2015年期间,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1项、省市级农业星火项目5项、市级科技区域重大项目1项。

6.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企业

我县宝钢德盛、弘景木塑、恒乐汽车、沃隆管阀、源鑫建材等5家企业被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全县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2012-2015年,根据省科技厅文件精神,积极推荐上报福建益升食品、吉晟竹业、源鑫建材、沃隆管阀等6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型企业,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近年,我县共有4家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6家企业与省市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有力提高企业创新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国内外经济科技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县科技事业的发展既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应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跨越赶超,奋力攻坚克难,推动罗源科技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新罗源提供科技支撑。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区域创新体系不健全

罗源县多数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全县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申请过专利或不拥有发明专利,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尚待完善,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比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弱小,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合作不够广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公共技术平台还需强化和健全;科技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创新行为与制度及市场化激励的紧密联系尚未切实形成,对创新者激励方式和激励手段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激励机制。 

2.科技人才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紧缺

我县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建设罗源湾滨海新兴城市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才资源密度偏低,经济建设和科研一线的中高级科技人才短缺,重点领域、行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企业的人才偏少,县域科技力量薄弱且积累缓慢,难以满足产业纵深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一些紧缺和高学历罗源籍毕业生异地就业,返回率低,引进人才也困难重重。

3.科技投入资金不足

近年来,罗源县科技投入资金仍然有限,与发达县(市)区的科技投入相比差距较大,难以形成科技竞争力。有限的科技发展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尽合理,政府资金引导效率不高, 难起带动作用。多元化投入渠道尚未建立,具有市场杠杆效应的成果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对外技术合作交流基金没有设立。针对科技活动的社会基金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民间资本无法进入,影响了企业科技活动的开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福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秉承“科技创新,驱动经济,服务民生”宗旨,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立足县情和发展新要求,围绕“港城融合”和“项目带动”战略,树立抓科技促经济,统筹城乡科技发展理念,开拓创新。以实现强县富民为目标,坚持实施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强势产业集群。把罗源县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枢纽和物流中心、能源基地、产业基地,推进罗源县生态港口工业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

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和顶层设计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战略引导作用,加强规划顶层设计,突出重大需求和问题导向。制定和实施促进科技创新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大力促进各项科技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强统筹协调,以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导向,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利用全社会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集成,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2.坚持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相结合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科技创新推广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推进科技体制与经济社会领域协同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构建支持创新政策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完善区域创新、创造、创业生态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形成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结合的创新驱动机制,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实现以下主要指标: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以上;

——县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县本级财政支出2%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件;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

——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

——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3家;

——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家;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省级科技孵化器达1家;

——省级众创空间达到1家;

——市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达1家。

 

第三章  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一、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大力推广绿色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推动资源利用向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转变,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连续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及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展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最优化,提高企业综合自动化水平;研发和推广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实现实时管理与数据共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以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发展数控技术,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提高制造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发展与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重点推行并行工程、敏捷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制造方式;研究开发新工艺,推广新型制造技术,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

以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和成套设备集成为重点,提高行业装备制造水平。选择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机器人技术及机器人,先进发电、输电和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

以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提高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引导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产业需求、市场需求组织科技攻关,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团队,为企业服务,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开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并积极推广应用。

二、互联网+工业融合

全面贯彻落实《福州市“互联网+工业”行动方案(2015-2020)》,。建立县级“互联网+工业”重点项目,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资,鼓励企业使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化手段实现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生产方式网络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带动行业关联企业向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新型生产方式转变。推动物联网深化应用,通过布局传感、识别、定位、通讯等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感知、智能联网、智能处理、质量追溯、远程诊断、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三、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要充分发挥罗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博美生物为龙头,培育发展以海洋生物、高端生物保健食品、食用菌天然提取物、生物基础材料等生物工程开发为重点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有步骤地打造生物医药园基地。建立生物制药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吸引台湾综合生物医药项目落地生物医药园区,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

四、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要结合“十三五”国家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着力发展高性能、高环保、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业,进一步促进冶金、化工、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的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着力发展高性能、高环保、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发展以新型光伏、化工新材料、建筑新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努力培育稀土功能材料、石墨烯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

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重点突破制约我县制造业发展的共性工艺瓶颈和关键装备产品及技术,突出智能制造及运用,提升电工电气、环保设备、船舶、汽车等新兴产业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构建高档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链。发展以工业自动化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推进智能制造试点,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先行启动实施“智能一代”试点,在重点领域建设和推广智能工作/数字化车间和智慧工厂,集成创新一批人机智能交互、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和装备,实现“机器联网”、“工厂联网”。

六、现代特色农业

依托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市农民创业园,开展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实施一批农业科研和星火计划项目,扶持农产品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品牌农业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提升农业设施化和智能化水平。运用现代农业技术重点发展蔬果、畜禽、食用菌、林业和渔业等设施农业。发展智能化大棚,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加速推广农(水)产品工业化种(养)植(殖)、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和真空包装技术的应用。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物联网+农业”的智能农业技术发展。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加强种业育种和繁育创新能力。开展种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利用现代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式相结合,加快选育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种。培育壮大水产、蔬菜、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增强龙头企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辐射能力。全县1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达到30家以上。

以鉴江海洋生物产业园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海洋增值养殖、浅滩涂生态养殖、深远海网箱养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标准化生态池塘等生态养殖模式研究和技术攻关,推进以渔业增养殖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发展超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提高渔业大型装备技术自主研发水平,推进单一品种养殖向立体化生态系统养殖转变,加快良种场建设,强化良种选育、繁殖、保护和推广,健全良种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的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和高效设施渔业基地,推动海洋养殖业健康发展。

以国家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为契机,建设一个集海洋水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海洋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准现代渔业产业基地。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罗台渔业科技合作的空间和内容,全方位加强渔业科技、良种、加工、资金、技术、管理、养育等方面的渔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尤其在远洋渔业、资源养育、生态保护、科技交流、良种选育、技术推广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实现罗台合作,互利互惠;同时,加强国际渔业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家援外项目机遇,巩固发展过洋性渔业,着力建立2-3个境外养殖基地,推动罗源县现代渔业高速发展。

 

第四章 加大重点技术研发

一、新材料技术

依托宝钢德盛、闽光钢铁、南铝罗源铝材加工基地、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等大中型企业,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等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新材料,打造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链,加快建设储氢合金、高性能铝材、镍合金、高速棒材等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合成树脂、工程塑料、功能性专用材料与高性能环保涂料、特殊用途的化工组织新材料、环境工程材料;开发资源有效利用,废物再循环利用等降低材料环境负担的工艺和技术,加强废催化剂的资源化与无害化研究与利用,中低温SCR催化材料及脱硫脱硝、VOCS治理和先进除光技术等;完善产业链,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创建省市级新材料研发中心,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二、新能源技术

依托海洋资源与罗源湾海域综合整治优势,建立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实验基地与示范工程,以太阳能、风能、海洋可再生能源和垃圾发电技术为重点。加强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开展潮汐能、生物质能以及核心配套零部件的研究和制造,以罗源恒久新能源汽车项目与年产100万kw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为重点,开发新型环保电池,研发大功率、高能量动力新型锂离子电池核心技术,加强蓄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电芯等电池核心件配套技术研究以及电池模组及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福州台商投资区为依托,深度对接以高能量动力产业与光伏产业为重点的台湾新能源产业,加强罗源湾与台湾产业在新能源方面的深度合作交流。

三、智能制造技术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年行动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推动罗源湾工业园区与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向智能、精细转变,培养壮大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产业。通过实施制造创新重大专项,全面提升制造创新能力,推动“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3D打印技术、云制造、工业物联网等。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加快制造业云平台建设,重点推动智能装备,强化“数据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绅斯威豪华游艇制造过程智能化,以推动罗源湾智能制造基地的形成。

四、防灾减灾技术

构建“互联网+防灾减灾”体系,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高科技武装防台防汛工作,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加强防洪排涝、水利除险、蓄水饮水、气象防灾减灾、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农业减灾、林业减灾、海洋和渔业减灾、灾害紧急避险场所等建设。加快防汛、气象、水文、地震等网络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促进防灾减灾工作顺利进行;综合利用自动和远程监测、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空间地理信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促进建成“互联网+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完善的综合观(监)测系统,及时、准确地预先掌握相关灾情状况,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反应时间,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五、健康促进技术

围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则(2014-2020年)》,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医改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健全信息化组织机构与技术队伍。利用“互联网+医疗”和信息化手段突破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通过凤山社区服务中心改建工程与滨海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推进医疗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水平。配套建设“医教协同”、“医养协同”、“老年学教育与医疗”,探索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发展数字化医疗,健康管理,健康普及,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推进公众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整合畲医畲药资源,推广农村卫生适用技术。

六、公共安全技术

加快推进交通、医疗、教育、旅游、食品安全等领域“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建立食品、药品生产全过程安全监测体系,强化食品、药品的监控和管理,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大力提升检验检疫和卫生及疾病控制科技能力,加快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动员、消防、保密等科技保障水平。研制和推广使用维护社会稳定、防范和打击犯罪、提高执法能力的技术及装备,强化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预防和打击犯罪刑事司法技术,信息网络安全与虚拟社会管理技术,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技术,大幅提高科技强警水平。


 第五章 强化重点战略实施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1)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大中型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应调整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强化收益分配的激励导向,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2)建立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快落实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制订创投政策与措施,争取省市各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科研院所高级科研人员带领团队参与县域企业协同创新。

(3)出台优惠政策与措施,吸引国内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海外留学回归人才,海外、境外退休科研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罗源湾创新创业。

2.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功能

(1)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鼓励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置互联网创业空间,加快培育互联网孵化器。

(2)推进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以特许经营等方式优先支持县域企业和创业创新团队开发运营政务信息资源。

(3)发挥科技云服务平台作用,鼓励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向创业创新企业开放其自有科研设施,承担行业共性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

(4)培育一批创业创新服务实体,发挥科技代理人的中介作用,为创业企业与个人提供企业科技咨询、科技成果交易、人才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加快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实施。

(5)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政府引导与支持下引入社会资本。培育一批科技金融专营服务机构,加大对创新创业的信贷支持,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科技创投等融资方式创新。

(6)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展科技保险。

3.加强创业培训辅导

(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县职业中学、电视大学开设创业创新类课程,并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2)紧扣人才需求和地域经济特色,开办青年创业训练营,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青年、返乡人员创业技能培训。

(3)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金融创新等改革,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创新创业者的权益。

(4)制订扶持政策,优化财税政策,发展众创空间。

(5)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作用,营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宣传、诠释政策,借鉴经验,提供咨询,树立典范,让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

4.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1)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创新管理体制,清理调整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等事项,降低创新创业门槛。

(2)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金融创新等改革,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3)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维护创新创业者权益。

(4)从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税政策、发展众创空间、扩大创业投资等多方面完善具体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新兴媒体,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要强化政策解读,提供咨询服务,汇编扶持指南、创业指引等小册子,确保广大创业企业、创新群体都知晓、能理解、会运用。

(5)要开展多层次的创业创新交流活动,借鉴先进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要弘扬创新精神,树立创业典型,使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5.培养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

以新材料、冶金冶炼、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特色农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筛选一批成长性强的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通过若干年培育,从中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到2020年,培育和发展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家以上。使之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专精特的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引领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骨干企业。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构筑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环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优化服务”的方针,加强专利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快县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相关服务。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产品进行质押贷款和专利保险工作,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壮大。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大扶持专利产业化项目和专利运营导航试点企业,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业化;不断提升我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第六章  促进重点平台构建

一、健全自主研发平台

推进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公共研发平台、专家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面向自主创新,重点实现秀珍菇、金线莲组培苗试验、冶金冶炼、游艇等项目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构建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系统化的、集成化的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流动、共建共享、高效运行的实验、研究和开发基地。

二、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1.学习、借鉴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网络化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产学研用创新利益共同体,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组织。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针对重点产业集群和主导行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构建技术研发机构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扶持研发设计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在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作用。

3.依托福州市科技人才资源,鼓励我县相关学会,组织专家为我县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与智力支撑。

三、建设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1.充分利用老厂房、旧仓库、存量商务楼宇等资源,为新型众创空间提供平台。

2.设立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

3.打造一家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创业创新中心。

4.鼓励与上市公司(宝钢、闽光、南铝)、创投机构和专业团队开展合作孵化,拓展孵化功能。

四、拓展技术交流合作平台

1.依托“6.18”科技成果交易会这一重要平台,积极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营建多学科、跨地域、跨国界交流合作的环境。

2.依托科技开放发展战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区位优势,推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对接,不断拓展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五、完善科技服务平台

1.建立具有科技咨询、成果推介、创业培训、市场开拓等多种功能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扶持培育成果转让与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服务市场、专利代理机构等服务实体,开展科技服务。

2.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推动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及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机制的创新,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发展全链条式的科技金融服务。

3.通过云计算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强化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与发展工作的统筹领导,切实发挥科技领导小组特别是创新型县城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宏观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定期会商及时解决科技创新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形成统筹推进的工作合力。

2.进一步修订、完善鼓励科技创新政策,组织实施新一轮科技政策落实专项行动,不断扩大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的覆盖面。

3.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鼓励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的的衔接配套,为创新型县城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评估、追踪反馈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注重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考核体系。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1.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切实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2.在放权的同时,要创新服务方式和加强监管。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改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有效整合国家、省、市、县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资源,改革县级科技计划、专项或基金配置的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持。

3.规范各类科技计划的管理权限和功能定位;推进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改革,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强化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设。

4.推进科技智库建设,建立健全科技资源统筹协调与决策咨询机制。

5.建立和完善科技报告、科技评估、科研信用等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行政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6.加快建立科技决策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7.加快构建统筹协调、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1.围绕创新型县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政策、重点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时制定和完善与国家、省市科技法律、法规、政策等相配套的科技创新法规,全面优化和落实科技创新系列政策,特别是对企业和研发机构及科研人员的奖励扶持政策、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高层次优秀人才政策。

2.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大力度的新政策,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工作的主动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3.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帮助企业和科技人员全面正确理解、用好、用足科技优惠政策,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科技执法检查,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司法保障力度,依法维护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合法权益。

四、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

1.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保障机制,稳定提高政府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投入,采取股权投资、引导性投入、融资补贴、后补助、创投联动等科技金融扶持方式,强化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金融机构、研发机构和社会等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统筹安排、优先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科研基地、科技队伍建设、科技基础条件等重点科技支出需求。

2.加强对应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社会公益研究的资金支持。

3.加大力度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抵扣和技术转让税收减免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

4.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水平,即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

五、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2.支持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发机构,建立和完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                 

3.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金介”的协同,努力破除影响科技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政策、人才、平台向企业倾斜。

4.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5.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政策的落实,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全面进步。

六、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支撑

1.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资源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

2.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

3.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培训造就一批熟悉市场,精通业务,勇于开拓的企业家队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等,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缺人才。

4.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消除科技人才流通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5.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大对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和杰出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以解决科研投入中重物轻人、智力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的问题,给科研人员和院所更大自主权,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支撑。

七、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1.以海峡西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为抓手,推动与深化同台湾地区科技界和科技产业界的合作,放宽台商投资领域;在市场准入、持股比例等方面,试行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积极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转移,培养若干大型罗台合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对接台湾石化中下游产业;承接台湾精密机构配套零配件生产企业转移,带动提升罗源机械制造产业水平。依托农民创业园与台商投资区,加强对台特色农业合作,支持闽台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成果应用与转化,培育一批罗台农业科技合作优势产业。扩大对台民间交流合作,支持罗台行业工会、商会、协会开展对口科技交流,推动组团赴台走亲访友,引进与转化科技成果。

2.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吸引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在罗源湾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申报评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科技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共建合作载体、共建技术转移平台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吸引海内外科技资源聚集罗源湾,以填补罗源创业资源之不足,进一步提升整体科技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