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5—2017)

来源:罗源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7-06-01 11:00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目   录

第一章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条件分析

    一、发展现状…………………………………………………5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体制机制逐步形成…………………5

    2.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初步完成…………………………6

    3.文艺创作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效推进…………………6

    4.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8

    5.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9

    6.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初步形成……………………10

    二、存在问题………………………………………………10

    1.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均衡………………11

    2.财政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11

    3.文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11

    4.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12

    第二章  创建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2

     1.坚持政府主导,协调发展的原则……………………… 13

     2.坚持改革创新,资源共享的原则……………………… 13

     3.坚持城乡统筹,均等便捷的原则……………………… 13

     4.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 13

     5.坚持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 14

    三、创建目标………………………………………………14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14

    1.公共图书馆和阅读服务…………………………………15

    2.文化馆(站)建设和管理………………………………15

    3.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15

    4.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和服务………………………………16

    5.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设施………………………………16

    二、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16

    1.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创建工程………………………16

    2.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覆盖工程……………………16

    3.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17

    4.整合资源,统筹城乡发展………………………………17

    5.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18

    6.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19

    三、保障财政投入到位……………………………………19

    四、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文化资源………………………19

    1.建立科学的决策运行机制………………………………20

    2.整合社会资源,增强整体服务能力……………………20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20

    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20

    第四章  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1

    二、创建实施阶段…………………………………………21

    三、整改检查阶段…………………………………………21

    四、评估迎检阶段…………………………………………21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强创建凝聚力 ………………………22

    二、加大投入,增强创建保障力 ………………………22

    三、加强宣传,增强创建内在动力 ……………………2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推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东部)》和《福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建设周期为三年(2015—2017年),展望2020年(“十三五”时期)。

第一章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条件分析

罗源县,又名罗川,简称罗,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北部,闽江金三角北翼,与台湾隔海相望。全县幅员1187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总人口25.4万。罗源湾开发区是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罗源湾港区是天然深水良港之一,临时一类通商口岸、福州口岸台轮停泊点、对台贸易点和中国首个国土综合开发整理示范区。罗源县始建于公元933年,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太尉宫、栖云洞造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郑氏祠堂、林家旗杆林等。唐末五代期间,大批中州人士相继移居罗源,“立学校、务桑农”,文化开始发展。宋代,境内人文兴盛,进士及第者203人,陈善的《扪虱新话》为传世佳作。明清时期文人诗画书法创作也卓然可观。目前,县内文艺创作活动空前繁荣。罗源县是福建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畲族服饰” “畲族医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罗源县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城乡统筹,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持续增加财政经费投入,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网络比较健全、结构比较合理、发展比较均衡,覆盖城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具备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冀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体制机制逐步形成

近年来,罗源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确定了“文化强县”的发展目标,并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县建设的重要抓手,制定了《罗源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同时,在全县各类发展规划中,都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用地、布局和建设给予了明确规定,为全县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罗源县政府已将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全县进行部署。

为加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纳入重点工作项目,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30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2015年11月26日,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问题。12月3日下午召开动员大会,县政府向各乡(镇)人民政府下达《创建工作责任书》,并下发《罗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12月15日下午,召开专题培训会,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进行解读,对责任书、工作任务表进行分解落实。

2.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初步完成

全县现有文化馆1家,公共图书馆1家,文物系统博物馆1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1家,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97个,文化公园26个,青少年活动中心2个、农村幸福院90个,公共体育馆(场)1个。农家书屋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综合覆盖率达100%,全县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63.4%,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文化公园已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此外,县闽剧团改革、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九大中心田径场提升改造、有线数字电视整转和县乡村三级广播连控等工作全面完成,文体设施不断完善,文艺创作精品迭出,竞技体育屡创佳绩。

3.文艺创作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效推进

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县民间文艺的特色和优势,结合重要节点,多渠道开展活动。一年来先后开展了灯谜竞猜、“中国美术学院罗源籍校友返乡艺术作品展”、“三下乡”文艺演出、罗源县第八届“畲族·风”民俗风情旅游节系列活动、2015(福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展演活动、罗源县首届网络春晚、“迎新春送春联”活动、第二届象棋比赛、“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活动、省级非遗项目“八井拳”现场教学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活动等。

二是以点带面,辐射全县,促进罗源社区文化发展。协助县医院编排节目参加县“三八”妇女节佳木斯健身操比赛获一等奖;为中闽水务(罗源)公司编排节目《水务发展谱新篇》《畲族时装秀》获省水务系统比赛一、二等奖;为凤山镇老年学校编排的《大红灯笼》参加县重阳节文艺演出。

三是培训各类艺术人才。努力克服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和场地不足的困难,免费开放培训课程,文化馆今年共开设9门艺术课程,每周安排11课时,聘请我县各艺术门类的资深教师来我馆进行授课,目前共有学员170多人,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是文艺赛事成绩斐然。参加第七届福州市少儿故事大王比赛,共获1银6铜1优秀奖的好成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福州市少儿书法大赛中,选送的作品获得小学组比赛铜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福建省群众文化书法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诗词联赋书法展览”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在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中获得两个银奖;在第四届福州市少儿歌手大赛分别获铜奖和优秀奖;在首届“福州新区杯”广场舞、健身操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

五是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阅读服务和全民阅读、终身学习活动。目前,全县公共图书馆1家,建成图书流通点9个,县图书馆将免费开放作为工作重点,创新特色,改善服务,进一步发展图书事业。2016年全年共接待读者2万多人次,外借图书4万多册次,同时结合全民阅读活动,举办五期主题图片展、周末培训班、周末讲坛、图书荐读、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爱上阅读快乐成长”少儿现场绘画比赛、中小学生演讲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完成全县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安装部署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平台的对接工作。已建立农家书屋189个,并通过“大馆带小屋”(公共图书馆带动农家书屋)方式,面向基层农村开展阅读服务。

六是广播影视服务日趋完善。目前,全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综合覆盖率达100%,全县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63.4%。全县农村群众每月可享受一场以上免费电影和  套以上广播电视节目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全县189个行政村共有8台电影放映机,1个电影放映队,8位电影放映员,189个放映点。2016年全县农村电影放映2313场,完成年度放映计划102.53%,观影人数为11万人次。

4.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着力打造民俗文化精品。自2007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畲族·风”民俗活动,畲族服饰、畲族生活用具、畲族苎麻织布用具展示并现场纺织演示、畲族医药、畲族剪纸以及畲拳、畲歌对唱、畲族歌舞表演等构成了“畲族·风”的重要元素。每年正月十五前,举办畲族祭祀祭祖活动、畲族婚礼展示。每年“二月二”、“三月三”、“三八”妇女节、“九月九”重阳节等节日举办畲族歌王赛、畲族拳王赛等活动,着力打造畲族民俗文化精品。

二是文化品牌创建扎实推进。目前罗源县共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级文化保护单位、县政府公布了403个文物点。2007年我县的“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畲族山歌、畲族服饰、畲家拳、畲族医药、畲族苎麻织染缝纫技术、罗源角梳制作工艺等7个项目被列入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位民间艺人被评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年,畲族医药、畲族服饰、罗源角梳制作工艺、畲族苎麻织染缝纫技术被列入福建省首批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有4人被推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8年6月畲族医药和畲族服饰两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破我县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空白。同年,飞竹乡塔里村,松山八井村和起步潮格村,霍口福湖村分别被公布为国家、省和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5.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初步建立以城区带乡村的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区对边远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大力增加农村文化的供给和服务总量,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一是促进文化多下乡、常下乡,不断加大向农村的辐射力度,丰富“送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惠民·六进”等活动经常化。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每年下基层、下农村开展文化活动 10场以上。二是建立健全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辅导和艺术扶贫等帮扶农村项目的长效机制。艺术扶贫、农村文化协管员培训等已经坚持十年,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三是鼓励和扶持农村激情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节庆民俗活动,推进农村文化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育文化”的转化。全县建设了近50个农村文化广场。四是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农村文化通过展演、调演(参与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海峡青年节、文博会、版博会等大型活动)等方式多进城,在与城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弘扬特色、借鉴提高、繁荣发展。五是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立农村文化协管队伍,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通过“大馆带小屋”和延伸数字文化服务,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

6.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初步建成

大力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县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全面完成县属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转企改制和电影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划转工作。

二、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罗源县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较,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城乡公共文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均衡。全县各地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城乡之间、沿海山区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落差。如何整合资源、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落实文化标准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是罗源县文化建设的突出矛盾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2.财政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书屋管理员报酬低,影响工作积极性。很多地方的农家书屋管理员由文化协管员兼任,文化协管员每月仅100元,示范点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每月为200元。多数书屋管理员工作属义务性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如何有效发挥公共财政在发展文化事业中的使用效益,如何建立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3.文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我县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场地面积、人员编制不足亟待解决。三馆为2005年前建设,均为三级馆,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开放的空间已经饱和,无法进一步提升。三馆人员编制少,现有文化馆4人,图书馆5人,博物馆3人,既要开展活动又要指导基层,工作任务很重。乡镇文化活动场所存在挤占挪用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平台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机构的工作量剧增,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学历、知识结构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等问题。基层(尤其是乡镇、村)文化队伍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工作不稳定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现象比较普遍,难以开展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村级文化协管员待遇偏低、流失比较严重,加大了培训使用难度,加剧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位问题。乡镇文化站干部专职不专用。乡镇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一些文化站干部常年承担行政工作任务,难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科技文体局仅对其行使业务指导职能,对文化站人员也难以调配使用,造成文化站人员不能流动,缺乏活力。

4.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已初步建立面的监管、考核和评估机制,从实践过程来看,还比较粗放。社会评价,尤其是群众评估和专家监管、考核和评估体系缺失。

第二章  创建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坚持均等性、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差距,保障人民群众便捷共享文化成果的基本权益,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罗源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协调发展的原则。政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要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为依据,编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工作机制、保障机制、管理督导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坚持改革创新,资源共享的原则。以解决制约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力求在制度和机制上有突破和创新,并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新机制提供经验。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加强规划管理,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3.坚持城乡统筹,均等便捷的原则。按照城乡一体、均等便民的要求,整合资源、统筹配置,加强对山区农村的扶持、引导和辐射带动,凝聚文化发展合力,推动不同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沿海山区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不同城乡居民群体的全面覆盖。

4.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和方式。

5.坚持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兴办”的工作方式,面向市场办文化,面向社会办文化。以公益性文化机构为骨干,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逐步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三、创建目标

到2017年,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指标达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基本实现覆盖全县的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服务,高效便捷的服务能力和共享机制,规范持续的组织支撑和保障机制,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制度设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经验与成果。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指标全面实现,达到与罗源县经济水平、人口状况和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与“文化强县”目标相一致,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以国家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部标准为依据,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重点攻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短板、文化资源整合转化利用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三个突破口,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投入保障、社会参与三个机制。

一、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

编制和实施《罗源县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县、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具有罗源特色的文化设施。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和覆盖率、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率等指标达到同类县级城市先进水平。

1.公共图书馆和阅读服务。改造罗源县图书馆,使县图书馆达到部颁二级馆标准。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为重点,积极发展馆藏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文化服务相结合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加强乡镇、行政村(社区)两级文化服务阵地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实现电子阅览室全部联网服务。

2.文化馆(站)建设和管理。(1)加快县文化馆建设。完成罗源县文化馆的过渡馆改造并投入使用,实现县文化馆部颁二级达标。(2)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网络。按照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制定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完成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改造提升,霍口畲族乡、西兰乡、起步镇、洪洋乡、凤山镇、碧里乡、鉴江镇综合文化站达二级站标准,中房镇、松山镇、白塔乡、飞竹镇达三级站标准。

3.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标准,全县80%的行政村(社区)实现一室一场,即有一个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一个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配置图书阅读(农家书屋)、数字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和培训活动功能。确保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用房,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资源,统一挂牌。

4.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和服务。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填平补齐、改造提升,实现全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全县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达到90%以上。

5.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设施。进一步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建设,加快陈太尉宫、栖云洞造像周边环境整治的建设步伐,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建设好非遗的传承保护基地。改造提升罗源县博物馆;完善各乡镇多功能厅,并经常性开展各项展示活动。

二、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1.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创建工程。总结推广激情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新福州人歌手大赛、文化惠民·六进、“畲族·风”民俗风情旅游节等品牌项目,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依托畲族文化优势,以民俗文化为重点,鼓励和吸引文艺人才进行历史传统题材、地方特色文化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扶持原创性作品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开拓多种形式的文化“三下乡”和“六进”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活动质量。建立便于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平台,促进各类人群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差异的融合。

2.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覆盖工程。(1)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为基础,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2)完善数字信息资源中继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基层服务点,实现基层服务点的全覆盖。(3)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省市图书馆,到2017年,县图书馆可使用数字资源不低于4TB。(4)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培训指导网络,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设立工作网站。

3.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配齐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专职工作人员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配备3名事业编制(或纳入财政列支)的专职管理人员,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职财政补贴的管理人员。加大文化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杰出人才的培养资助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行政人才队伍。基本解决公共文化队伍人才匮乏、人员老化、业务力量薄弱等问题,提高公共文化队伍整体素质。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人员编制和待遇。乡镇、行政村(社区)基层文化专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参加全国基层文化队伍远程网络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00课时。

4.整合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继续实施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培训、艺术扶贫、图书馆文化馆延伸服务和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加强对基层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和基层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提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水平。坚持文化下基层、进乡村活动,每年由县图书馆集中采购适用于农村的图书,配送至农家书屋,并在县图书馆指导下开展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每年举办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有一定规模的文体活动。搭建农村文化活动平台,培育农村文化活动品牌,鼓励和支持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和支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基层文化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同类城市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42个小时,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含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20个小时。

5.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基层农村,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支持和鼓励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和其他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对重点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给予资助和鼓励。同时,做好公共文化产品的引进、推广和普及等工作。

6.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进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有关政策,促进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社区群众文艺团体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以开放性、均等性、便利性为目标,积极探索信息化、流动性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途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县图书馆、文化馆配备流动服务车,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以县图书馆为中心馆,探索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模式,建立馆际之间和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统一管理、并网服务,统一检索、协同采编、通借通还。

三、保障财政投入到位

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事业经费支出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人均文化事业经费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安排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乡镇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中。县财政应保障每年每个村不少于3万元的文化活动经费。安排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建立县级扶持文艺创作、拔尖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优秀文艺作品和优秀人才进行奖励。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大公共财政预算投入的同时,制定鼓励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实施办法。

四、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文化资源

1.建立科学的决策运行机制。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组建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不定期召开会议。全县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创建工作。

2.整合社会资源,增强整体服务能力。统筹文化、教育、工会、科技、广电、体育、青少年、妇联、老年等部门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实现相关设施的统一调度、综合利用;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有效整合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按照便民惠民的原则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按照文化部的考核验收标准,建立完善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估体系,完善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把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和群众满意度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之中,形成政府、社会、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绩效评估和监督管理体系。

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设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服务监督平台(网站、电话、微博、微信),征集群众对创建工作的建议意见,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监督创建工作过程。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老年社会团体的作用,引导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创建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把“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指数”作为创建工作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第四章  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

2015年11月至2015年12月。召开创建工作会议,部署前期筹备工作。组建罗源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筹备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调研缕析创建指标和重点整改项目,编制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责任表,落实项目责任主体,编制相关申报资料。

二、创建实施阶段

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并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按照国家创建标准(东部)和创建规划,逐项对照逐项落实并组织创建实施。

三、整改检查阶段

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按照中期督导标准及文化部中期督查结果,逐一进行检查,整改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四、评估迎检阶段

2017年3月至2017年文化部验收时。全面完成创建任务并总结创建工作成效,形成创建报告上报市。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对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全力以赴迎接国家文化部的评估验收。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强创建凝聚力

各乡镇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安排、同步推进。要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单位,具体到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限,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协调调度,加强考核奖惩。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支持配合,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大投入,增强创建保障力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人均文化事业经费支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加大经常性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经费的投入,加强对基层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文化服务、农家书屋基本运转经费,增加设施设备购置经费投入。要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开展延伸便民服务,确保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讲座下乡、送演出下乡等流动服务设施设备购置必要的经费投入。要加强基层队伍培训力度,确保公共文化各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宣传,增强创建内在动力

制定《罗源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建立宣传工作联系制度。新闻媒体要开辟创建工作宣传专栏,明确专人负责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对创建工作动态进行及时报道,对阶段性的重要工作和突出成效组织力量进行深度报道,并及时报送市级、省级媒体。办好创建工作简报,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并将有价值的工作信息向上专报。注意发现创建工作中的先进典型,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体及公交车、户外广告牌等设施,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互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加强检查督导,严明奖惩兑现,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增强创建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