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罗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11-11-16 16:45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2010年罗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以赴打好“五大战役”,全面推进我县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1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7.23亿元,增长30.6%;第三产业增加值17.45亿元,增长4.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5%、64.7%和16.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分项目看,食品上涨6.7%、烟酒及用品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5.3%,衣着下降9.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7%、医疗保健和人用品上涨2.0%、交通和通讯下降1%。

 

二、农   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7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8.2亿元,比增3.1%;林业产值0.28亿元,比增12.3%;牧业产值1.89亿元,比增3.0%;渔业产值20.51亿元,比增4.5%。

水产品产量出现回升。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1.2万吨,比增4.5%,其中,淡水养殖1.43万吨,海洋捕捞1.35万吨,海水养殖8.41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2万千瓦;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6万亩。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46316吨

1.9

油料

103吨

15.7

茶叶

5115吨

9.2

水果

8057吨

4.7

蔬菜

74184吨

4.3

食用菌

52252吨

8.8

    

     主要畜牧业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如下:

 

 

2010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7308吨

3.6

 其中:猪肉

5122吨

3.5

牛奶产量     

353吨

11.0

禽蛋产量

1839吨

5.4

猪年末存栏数

68414头

-7.3

羊年末存栏数

28623头

0

牛年末存栏数

4779头

4.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45.58亿元,比增42.7%,实现工业增加值63.51亿元,比增3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3家,产值224.59亿元,比增47.0%,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6.9%上升到91.5%。重点企业对工业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宝钢德盛、亿鑫钢铁、时代包装、景泰包装、宇星实业、三金钢铁、德胜能源、雄丰纸业、三明小蕉9家企业共实现工业产值163.62亿元。石材业进一步整合提升,实现产值28.71亿元,比增15.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8.46亿元。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县8家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4亿元,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施工面积91.3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2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取得新成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17亿元,比增20.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60.86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7.31亿元。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9个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8.6亿元,比增18.7%。

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85.58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49.9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7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3.2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5.99亿元,其中:期房销售额5.97亿元。期房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4552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6.4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64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32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明显回升。全年进出口总额277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4%。其中:出口5406万美元,增长51.1%;进口22316万美元,增长75.8%。

  全年新批(增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个,按验资口径统计合同外资金额5200万美元,增长3.01%;实际利用外资 2381万美元,增长0.04 %。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稳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0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邮政业务总量815.5万元,比上年下降15.6%;移动电信业务收入10200万元,比上年增长32.6%。全年共接待游客3.39万人次,其中:团队人数1.56万人次,散客人数 1.83万人次。

 

 

八、财税、金融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70774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373万元,同口径增长11.3%。

金融运行安全稳健。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2280万元,增长53.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6562万元,增长35.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6211万元,增长45.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双高普九”并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和省对县“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民族中学和罗源二中分别通过省二、三级达标校评估验收,罗源职业中学升格为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突破2000人大关;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十一五”全县高考专科上线率平均达94.4%,本科上线率平均达55.6%,较“十五”分别上升10.9和16.7个百分点。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均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全县拥有中小学学校69所,其中:中学16所、小学53所。拥有中学专任教师1135人,中学在校生14958人;小学专任教师1483人,小学在校生1436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 6个,全县拥有病床数572张,卫生技术人员833人,其中医生308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整体提高。完成县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和多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得到落实。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继续深入。全县专利申请数18件,拥有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数11个。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县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得到改造,新建、改造121个“农家书屋”;畲族服饰、畲族医药等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体育方面,我县运动员获第八届世界青年跆拳道锦标赛第五名、亚残会五人制盲人足球冠军(主力门将)、全国青年跆拳道锦标赛3金1银1铜、第十四届省运会18金4银5铜的优异成绩。完成90个省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和60条健身路径建设,新建1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和8个乡镇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2007—2010连续4年荣获福州市体育后备人才贡献奖。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55397人,全县总户数76030户。全年出生人口4466人,其中男2359人,女2107人,出生性别比为119:100;死亡人口321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89‰。

人民收入持续提高,民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6737元,比增1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62元,比增10.2%。就业和再就业体系得到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365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7903人,149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住房条件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5.5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6%,城市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3.1平方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初见成效,企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河流水域功能达标率均达100%,城区油烟、噪声等得到治理,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以上。切实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均达9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职工医保参保1.8万人,居民医保参保2.2万人,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等险种全面推进,低保综合救助体系深入实施,纳入城乡低保共1204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8.7万人,参合率达99.9%。

 

注 1、本公报数字为统计快报数;

2、户籍人口数由县公安局提供;

   3、本公报罗源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