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位于福建东部沿海,面积1187平方公里,辖6镇5乡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189个村、13个社区,是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区和老区重点县之一。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基层逐渐出现机制体制不顺、载体平台缺乏、党建融合不足、“陌生人社会”等各类问题,同时,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这对城市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也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改变这一现状,罗源县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整体思维推进乡村基层党建工作,聚焦基层“供给侧”,瞄准群众“需求端”,深入推进“罗川一家亲·邻里零距离”近邻党建工作体系建设,以“1234”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法为抓手,靶向发力,精准赋能,着力补齐基层治理短板,提升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形成了“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下是主要做法与成效:
1. 以推进“一核引领”党建模式为核心,提升治理战斗力。
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红色动能”注入乡村基层治理全过程。一是集中优势强指导。完善“强县抓乡促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县委常委带头挂钩联系小区党支部,紧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多维调研,协助解决治理问题37个。运用调度、察访、通报、晾晒、激励五项机制,将推进乡村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纳入机关党建、文明创建绩效考核和党建述职评议工作中,层层压实工作责任。选派27名在职党员担任“乡村党建指导员”,指导党支部组建、党群活动场所建设、志愿服务开展等工作。二是集中资源强队伍。建立“党组织搭台、工作室赋能、区域化覆盖”的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成立9个离退休党员干部党建工作室,积极挖掘乡村“五老”对象发挥余热,参与治理。深化“双向报到、结对共建”,推动机关党组织做到“五融入”、在职机关党员落实“五带头”,实现在职党员到乡村“双报到”服务3531人次,帮助解决问题375个,报到率和服务率均达100%。
2、以抓好“两类群体”暖心服务为重点,凝聚治理向心力。
针对我县乡村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群体较多的特点,构建“一老一小”养育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一是温暖送到“家门口”。通过开设长者食堂、开展“长者生日会”活动等方式,大力推进乡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联合党员服务队定期上门入户为生活困难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义诊、义剪、义修、义扫等“爱心四义”服务。融合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室、滨海新城老年大学等多元平台,推出书法、闽剧、剪纸、健康操、合唱等乡村精品公益课程,组建4支夕阳红公演队,举办7场社区老年文艺汇演,让老年人充分享受银龄乐趣。二是培养做到“全方位”。与全县中小学校合作打造青少年“第二课堂”,累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课业辅导、文体娱乐等活动114场,服务中小学生3500多名。设置乡村“移动图书馆”,提供读物约1600册,有效解决学生假期阅读课外读物难的问题。
3、以驱动“三驾马车”核心动力为抓手,激活治理源动力
深化“党建+多元共治”理念,畅通基层治理“微循环”。一是共建共治助发展。实施“红色N次方进乡村”计划,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为先锋,发动村委会、党员服务队、社工组织等积极参与治理,携手开展疫情防控、垃圾分类、普法宣传、文明宣传等志愿活动572场,组织爱心义诊、公益义剪、眼疾筛查等便民活动212场。二是联防联控战疫情。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无疫行动,全面建立五级基层组织工作链条,组建网格微信群766个,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行动,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纵向贯通、横向联动”。三是互联互动促和谐。成立乡村“邻里促进会”,完善乡村自治联席会议制度,依托邻里议事亭、邻里话坊、信访评理室等场所,成立乡村民意联系点,每月定期召开圆桌会议、板凳会议、茶话会等,“话”解邻里烦心事,精准调解矛盾纠纷424人次,调解率达100%。
4、以强化“四化服务”便民举措为保障,增强治理创造力
一是推进标准化服务。有效整合乡村资源,配齐乡村活动中心。成立“银发邻里帮”“银发调解队”等中老年志愿服务组织6个,进驻乡村活动中心,为居民免费提供饮用水供应、手机充电、血压测量等12项服务,切实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二是延伸精细化服务。推行村民点单、组织接单、按岗派单、支部晒单、社会评单的“五单”式服务模式,带动党员志愿者、共建单位党组织、热心村民共同助力解决群众挂心的公家事、大家事、自家事302件。组建爱心护学引导员、便民服务代办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等志愿服务队78支,将暖心服务传递至邻里生活方方面面。三是完善智能化服务。创设“居民随手拍”平台,开通网格协管员在线咨询功能,居民发现问题可实现随见、随拍、随传,切实提高网格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运行以来收到居民提交的治安秩序、违法违章、环境保护等问题线索463件,办结率100%。四是打造品牌化服务。推动乡村资源共享、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不断扩大近邻党建品牌效应。设立“米邻驿站”,提供书籍、健身器材、老年眼镜、拐杖等共享物品,群众可根据需求办理借用登记手续。建立“志愿时间银行”,可将“志愿服务时长”换作志愿服务积分存储起来,用以兑换各类生活用品,家长还可以通过积分换取子女在“寒暑期美育兴趣班”的学习时长。
下一阶段,罗源县将继续加强“党组织全面引领、党员带头参与”力度,吸纳多方力量,强化共建共治,提高各级各部门、各领域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汇聚合力,推动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向基层汇聚,充分释放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潜能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