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如何防灾?

来源:罗源县 发布时间: 2019-02-12 16:5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乡村经济条件制约,目前不可能进行大规模、高标准的乡村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因此,在逐步、有重点的加强乡村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完善非工程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其重点是通过建立“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洪减灾长效机制,增强乡村防灾应急处置能力。

  (一)设立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增强乡镇应急处置能力

  乡镇作为联系农民最为密切的基层政府组织,必须设立防汛组织机构,建立防汛指挥中心,实现防灾减灾工作组织保障到乡,并配备23个固定人员和场所及必要的防汛硬件设备,直接指挥、调度乡村的防灾抗灾资源,提高突发性自然灾害处置能力。其人员、办公经费等运行维护费由县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以促进建立乡镇防洪减灾长效机制。2007年宁德市在所有乡镇建立防汛工作机构,防汛办主任由乡镇分管领导担任。防汛办挂牌办公,有固定办公场所及专用电脑、传真机等设备。福安市、霞浦县将防汛办作为各乡镇常设机构,按23人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这些乡镇防汛机构的设置,有效提高了乡镇防汛组织管理能力。

  目前部分农村建立了专业合作组织,有些乡村已建立了抗旱服务组织协会,解决了一些分散抗旱抽水困难的问题,这对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应积极的扶持和帮助农村合作组织,以推动农村合作组织在农村公共减灾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建立乡村信息接发平台,强化乡村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预警到乡”机制,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使乡镇具有主动获取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台风路径、风情、雨情、水情等信息的能力,能够及时给有关人员和村庄发出安全转移指令。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增加自动遥测站网密度,加强对乡镇和重点区域、工程的监测,保证每个乡镇都有汛情监测点。同时,将政务网、应急网延伸到乡镇,在乡镇防汛指挥中心建立网络连接政务网和互联网,配置传真机、计算机、信息机、短信平台、有线广播等,构建信息接收发布平台,使乡镇能根据各自需要主动获得电视台、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传媒随时发布的暴雨、洪水、台风预警信息及上级对防洪减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及时做好各项防范准备工作。

  此外,可将通讯运营商提供农村信息机或“商务领航”等信息发布平台推广至全省所有乡镇和所有行政村,在第一时间接收防洪抗灾相关信息,再以短信的方式群发给相关人员,将防汛信息告知村民。同时,还可运用电子屏,广告牌、渔业电台、有线无线广播、文字告示、村干部包户传达和敲锣鸣炮等方式及时传递防汛信息,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提醒民众加强防范。 

 

  (三)延伸乡村视频会商系统,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动

  为了增强防洪减灾的上下联动,整合政务网和广电资源,将现有省市县三级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延伸到乡镇,通过有线电视网和卫星加密频道,将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所有行政村,实现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频会议视听到村的目标。省市县三级防指可以对所有乡镇实行点对点的会商、指导和预警,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防御措施,将防灾要求直接贯彻到乡镇和村,全面提升乡镇防灾抗灾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涉及全省15331个村、1102个乡镇、5个开发区和多个省直部门,通过科学论证做好详细的规划和设计,通过严格检测和比选做好设备选型和试验以满足应急指挥的需要,做到能用、适用、好用、长期使用。

 

  (四)修编乡村防汛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防汛应急预案有利于有效应对突发水旱台风灾害。有必要在全省全面推广村级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实现“预案到村”。通过村级应急预案的编制、宣传、演练,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在编制预案中应做到“六个明确”:即一要明确防御工作重点,摸清各村危险区域、灾害易发点的情况;二要明确警报发布途径,确保预警信息能及时传递到各家各户;三要明确通信联络方式,指定具体的联系户、联系人;四要明确转移安置方案,确定转移路线、安置点和责任人;五要明确巡查抢险人员,确保险情发生前有人巡查、发生后有人抢险;六要明确气象预报、巡逻抢险、警报下达、组织转移四个环节的规范和制度。同时,根据人员变动和实际情况的变化逐年修订预案,组织开展村级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的演练,进行防灾知识和措施的宣传,提高广大乡村干群的灾害意识和防灾业务知识水平,确保灾害发生时应对有序,减灾有效。

 

  (五)健全乡村防汛责任体系,落实防汛责任到户到人

  我国防汛工作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乡镇防汛工作也应落实以乡镇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洪减灾责任制,确保在防洪减灾的各个环节都有责任人。一是在乡村两级都要由领导担任防汛责任人,明确乡长、村委会主任为乡、村两级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村委会成员为直接责任人,确保村村有干部;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的五包责任制,把防洪减灾工作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落实到人;三是把灾害可能发生地点的监测、值守、巡查、预警、转移的责任人确定下来,编制防御责任人明细表和各村应急转移责任明细表;四是建立乡村防汛物资储备制度,配备一定数量一定标准的防汛物资,在相关避难场所做好编织袋、救生衣、铁锹等防汛救灾储备,并抽调精干力量加强培训,组建乡村应急抢险队伍,分别负责防汛、救灾、后勤保障等工作,全面提高乡村的防洪减灾能力。

 

  (六)推行乡村社会保障机制,提升抗灾自救恢复能力

  防洪保险既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可使灾区人民在灾害过后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特别是乡村经济条件差,推广防洪保险,建立、健全防洪保险制度,对提高乡村灾害应对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抓防洪减灾同时,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防洪保险制度,扩大政策性防灾保险的范围和标准 ,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开展经济作物保险和渔业养殖业保险,以增强群众抗灾自救能力。福建省20068月启动了全省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工作,全省663万户农村住户全部参保,每户保险金额5000元,2008年每户保险金额由原来的5000元调整到10000元,保费统一由政府买单,并且统一保险方案,统一由人保财险公司承保。

  在乡村居民新村建设上,要加强指导,严格审批,严把选址、规划和设计关。把灾民建房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在选址上避开洪泛区和地质灾害区,提高房屋质量安全的结构模式,确保能抗击较大自然灾害的侵袭。对于河边、溪边、山边常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结合本辖区的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实施搬迁安置。同时,每个乡村要结合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建造公众转移安置场所或避难救助中心。建立避难场所应注意自身的安全性和功能的多用性,使其平时有正常的使用功能,洪水台风来临时可用于转移避险,确保灾民有安全的生活居住场所。

  正视乡村防洪减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深入分析研究乡村水旱台风灾的特点和规律,明确乡村防灾减灾的对策和措施,对于科学防御乡村自然灾害,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成效,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实现广大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