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罗源县2023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罗源县财政局
2024年8月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常委会作关于罗源县2023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一、2023年财政收支决算
2023年,全县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县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决议要求和审查批准的预算,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2023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1.82亿元,完成预算的109.1%,增长47.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9亿元,完成预算的101.9%,增长29.9%。分项收入具体为:
(1)税收收入15.13亿元,增长75.5%,其中:县级税收收入8.6亿元,上划中央收入6.53亿元。
(2)非税收入6.69亿元,完成预算的95.6%,增长7.8%,主要是持续盘活国有资产资源,2023年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47亿元,增长3.1%。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2023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68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78.6%,比增7.14亿元,增长25%。教育、卫生、养老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民生领域支出28.5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与上年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6.68亿元,增长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4亿元,增长35.6%;卫生健康支出2.55亿元,增长32.1%;城乡社区支出2.29亿元,增长87.6%;农林水支出5.31亿元,增长18.3%;交通运输支出0.7亿元,增长40%;住房保障支出1.57亿元,增长79.6%。
3.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9亿元,加上上级转移支付补助22.38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2.31亿元,上年滚存结转5.75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5亿元,调入资金0.75亿元,区域间转移性收入(林地指标出让)756万元,县级收入总量48.27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68亿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0.84亿元,一般债券还本支出0.86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0.98亿元,区域间转移性支出(购买耕地指标)0.21亿元,县级支出总量38.57亿元。
上述收支相抵,年终结转9.7亿元,在2024年按规定继续使用。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23年,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4.31亿元,完成预算的31.9%,增长8.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8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160万元,污水处理费收入1708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265万元,自求平衡专项债券对应项目专项收入1.72亿元。上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151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收入15.64亿元,上年滚存结转2.24亿元,县级收入总量22.41亿元。
2023年,全县政府性基金支出13.52亿元,完成预算的80.2%,增长20.2%,主要是专项债券资金支出9.88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还本支出5.54亿元,上解上级支出122万元,县级支出总量19.08亿元。
上述收支相抵,年终结转3.33亿元,在2024年按规定继续使用。
(三)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决算情况
2023年,全县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52万元,完成预算的217.3%。上级补助收入7万元,上年结转14万元,县级收入总量673万元。全县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2万元,调出资金652万元,县级支出总量66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9万元,在2024年按规定继续使用。
(四)社保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23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31亿元,完成预算的105.6%,增长16.7%。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68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1497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51亿元),增长8.7%;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63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1.51亿元,财政补贴收入1.06亿元),增长22.4%。上年滚存结转3.62亿元,收入合计7.93亿元。
2023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支出3.86亿元,增长9.8%。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47亿元,增长9.8%;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39亿元,增长9.8%。
上述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为4.0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91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16亿元),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二、其他重要事项说明
(一)“三保”预算支出执行情况。2023年,按省定保障范围和支出标准,全县“三保”支出14.56亿元,其中:保工资8.22亿元,保运转0.82亿元,保基本民生5.53亿元。加上未纳入省定保障范围的退休人员生活补贴、事业单位基础绩效和年度考核奖,实际全县“三保”支出执行完成19.22亿元。
(二)经批准举借债务情况。2023年省财政厅核定我县政府债务限额61.44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5.66亿元,专项债务限额45.78亿元。核定我县当年新增债务限额12.19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务限额1.45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0.74亿元。截止2023年底,全县政府债务余额59.25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5.05亿元,专项债务44.2亿元。全县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省核定的限额内。
(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情况。2023年上级财政共下达我县转移支付资金22.38亿元,其中:返还性收入2.59亿元,作为财力性补助用于一般预算平衡;一般性转移支付16.42亿元,根据资金用途用于财力性补助、村级运转经费补助、以及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交通、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共同事权支出。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36亿元,主要是按照专项补助资金的规定用途进行专项使用。
(四)预备费使用情况。2023年县本级年初预算安排预备费3575万元,年度执行中经县政府同意后全部动用,主要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增加的支出及其他年初预算难以预见的支出。
(五)县级结转资金使用情况和资金结余情况。2022年结转至2023年继续使用的支出5.75亿元,已使用3.79亿元,剩余1.96亿元按规定收回县级财政统筹使用或按项目建设需求结转下年继续使用。2023年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总量相抵剩余9.7亿元,全部结转下年使用,净结余为0。
(六)预算绩效开展情况。2023年,县财政共对696个项目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涉及财政资金20.81亿元。其中:等级达到“优秀”的项目有578个,“良好”的项目有54个,“中”的项目有32个。
三、落实县人大有关决议情况
(一)千方百计促进财政增收
强化收入预测分析,坚持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深挖税源增收潜力,最大限度保证存量税源稳定,筑牢收入基础。多渠道盘活各类资源资产,积极推进闲置安置房处置,强化非税收入征缴,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2023年两项财政收入连续保持较高增幅,财政收入平稳增收,有效增强了财政保障能力。
(二)充分发挥债券资金作用
强化部门联动,做实做细项目谋划储备,加快项目前期,提高项目成熟度,争取到专项债券资金10.74亿元,增发国债资金1.91亿元,有力保障两大园区基础设施、牛坑湾、总医院、水利等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项目和打基础、立长远的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加快资金支出,2023年支出专项债券资金9.88亿元,有效发挥了债券资金稳投资、促发展作用。
(三)优先保障民生重点支出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力保障教师工资、落实资助政策、加快教学设施设备提升,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总院建设成立医联体,提高公立医院财政补助资金,促进医疗卫生水平发展。及时拨付困难群众救助、残疾人补贴等民生兜底资金,织牢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推进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积极支持城市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推进学前路、府前街等市政道路整治提升,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组建灾后重建金融服务组,制定灾后恢复生产七条措施,出台农业灾后恢复生产贷款贴息实施细则,积极向上争取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助力灾后恢复重建。
四、下一步工作
当期,我县整体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钢铁产业产销复苏缓慢,新的支柱产业尚未完成形成,土地和房地产相关收入对地方财力影响持续显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面临更大挑战;历史债务还本付息压力仍然较大,“三保”及其他刚性支出只增不减,一些重点项目资金筹措难度加大,财政收支缺口日益突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围绕2024年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一)着力推动财政收入增收。强化主动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重点税源调查与分析,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强化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税源。大力挖掘资产资源,科学合理盘活处置,加强县域各类资源资产规范管理,进一步拓宽非税收入创收渠道,加快推进县属国有企业资产资金管理,促进国有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做大做强非税收入规模。
(二)着力加强向上争取资金。各级各部门要抓早、抓紧,主动对接上级对口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政策最新走向,谋划生产好项目,夯实项目前期工作,克服等、靠思想,全力向上争取新增债券、超长期国债、中央基建等主各类资金,保障全县发展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增加全县经济发展后劲。
(三)着力推进支出降本增效。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规范预算支出管理,严格编外人员管理、严控“三公”经费、压减非刚性非必需支出,全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强化项目立项把关,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控,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四)着力强化财会监督管理。强化预算监督管理,扎实开展财会监督、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资产监督,不断健全财会监督与各类监督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制度体系,全面强化财政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保障财政资金使用高效、安全。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我们将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认真落实县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落实本次会议审议意见,主动作为,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为全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美丽海湾城市而努力奋斗。